中國湖北省秭歸縣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鄉,也是中國端午文化傳承的典型區。秭歸端午民俗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興盛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一直傳承至今。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端午過得比春節還要隆重,至今仍沿襲“秭歸端午比年大,一個端午三次過”的獨特習俗。農曆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頭端午”以祭祀屈原為主,“大端午”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末端午”則舉行慶夏收、吃新面和稻場娛樂等民俗活動。
端午期間,秭歸人還會煮鹽蛋,吃大蒜,挂菖蒲艾葉、飲雄黃酒,舉辦祭祀屈原、龍舟競渡、騷壇詩會等活動,熱熱鬧鬧地過一個月的端午節。
其中,峽江賽龍舟是秭歸端午的“重頭戲”。當地有“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季船”之説,忙完夏收的農民、回鄉的青年,都踴躍參賽。峽江兩岸,人們觀看古老的龍舟下水、遊江招魂儀式,為龍舟賽健兒吶喊助威。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中國端午民俗——屈原故里賽龍舟 攝影 鄭坤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 攝影 魏啟揚
中國端午民俗——包粽子 攝影 鄭家裕
中國端午民俗——點雄黃 攝影 向紅梅
中國端午民俗——扎香袋 供圖 秭歸縣委宣傳部
中國端午民俗——挂艾葉 供圖 秭歸縣委宣傳部
中國端午民俗——艾水泡腳 供圖 秭歸縣委宣傳部
中國端午民俗——屈原故里端午詩會 攝影 鄭家裕
中國端午民俗——祭屈原 攝影 鄭家裕
秭歸民俗——楊林堂鼓 供圖 秭歸縣委宣傳部
“沿著長江遊湖北”端午主題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