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月8日,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座談會在武漢舉行。會上,工信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以推動內河船舶綠色化、智慧化發展為導向,加快湖北高端裝備産業突破性發展,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慧轉型升級。
“湖北綠色船舶應用場景多,加快綠色智慧船舶推廣應用,是湖北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加快先行區建設的重要舉措。”省委軍民融合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推進“1+3+N”試點示範
“要立足內河、發展沿海、面向全國,大力發展‘漢江航運物流大通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嚴新平建議,積極發揮院士團隊技術優勢,大力推動漢江純電動船舶應用,儘快實施“電化漢江”重點工程,通過政策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助力漢江航運高品質發展。
2022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轉型和高品質發展,為製造強國、造船強國、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省委軍民融合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發展綠色智慧船舶起步較早,技術儲備位於全國前列,全省正積極構建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的示範體系,形成“1+3+N”試點示範工作整體格局,即:一個省級總方案,武漢、宜昌、十堰三個市級子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持舉措。
武漢市將綠色智慧船舶發展納入高端裝備産業重點內容,全力推動産業提質升級,2022年船舶産業實現收入430億元,同比增長11.2%。下一步將圍繞打造綠色智慧化內河航運中心,加快産業培育、強化科技創新、加強示範推廣,建設國家綠色智慧船舶研發、設計、建造集群。
宜昌市提出打造全國內河綠色智慧船舶産業示範區、長江中上游最大綠色智慧船舶製造基地,帶動該市航運、旅遊和相關服務業發展,形成千億級産業鏈。
十堰市將發揮丹江口庫區試點示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改建、新建綠色智慧船舶和加強岸電設施配套,推動庫區航運、旅遊産業綠色化升級。
“我們將依託武漢船舶産業創新動力集聚、宜昌船舶製造體系完備、十堰丹江口庫區綠色智慧船舶典型應用場景等多維度的優勢,推進宜昌枝江、黃岡武穴船舶現代製造基地建設,以高端化引領、數字化賦能、綠色化轉型為路徑,攻關核心技術、做大重點産業、完善配套支撐、佈局未來賽道,以超常規措施實現綠色智慧船舶産業突破性發展。”省委軍民融合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深度參與電動船舶行業市場
綠色低碳發展,是水運高品質發展的基石。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新能源應用的推廣力度,船舶行業的新能源使用佔比逐漸增加,電動船舶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省安排1.2億元資金,專項用於支持長江幹線鄂州三江港、宜昌秭歸港兩處LNG加注站建設,兩個加注站已建成運營。支持宜昌1300客位純電池動力船“長江三峽1”號正式投入常態化運營;支持長航集團、湖北港口集團、黃石新港公司等單位打造長江幹流示範航線,湖北至俄羅斯東方港近洋直達航線正式開通。
湖北聯投集團副總經理雷宗江表示,集團將瞄準以綠色智慧船舶、航空航天為特色的高端裝備優勢産業前沿領域,成立一隻市場化的高端裝備産業基金,深度助推高端裝備企業發展。
“根據專業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保守估計,僅內河遊船、輪渡船、短途貨船等船型電動化,我國電動船舶行業市場規模在2029年預計達292.5億元。”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所長桂文彬説。
七一二所是國內唯一的艦船電力推進裝置專業研究所,近10年來在電力推進船舶市場實現近200艘的應用業績。此前,七一二所聯合相關設計院所、高等院校、修造船廠等45家單位,組建湖北省綠色智慧船舶産業聯盟。目前,由七一二所牽頭籌建的湖北綠色智慧船舶製造業創新中心,經湖北省經信廳認定納入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計劃,正對照高標準開展相關組建工作,力爭建成國家級創新中心。
桂文彬建議,在統籌規劃中,整合航運、旅遊、港口、金融等多方資源,以獎補類政策為指揮棒,以禁止類政策為紅綠燈,以規劃類政策為風向標,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激發企業新的動力和活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楊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