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大視野大格局在交通強國建設中找準定位 武漢加速構築“樞紐連結之城”
武漢正在著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圖為飛機、地鐵、高架橋同框。長江日報記者陳卓 攝
2023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6月14日在武漢開幕,武漢再一次站上世界舞臺。
武漢,距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大城市都在一千公里左右,是我國交通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繫四方的地理中心。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具有相當發展基礎的交通體系,武漢被國家賦予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性鐵路樞紐和場站城市、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城市的重任。作為全國唯一獲批的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會城市,武漢正以跨越之姿、攻堅之志、擔當之責,推進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
■ 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在此交匯
中西部“出海口”名副其實
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首站來到武漢新港陽邏港區。滂沱大雨中,他捲起褲腿、撐著雨傘,留下殷殷囑託:“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立足長江黃金水道,陽邏港這座集裝箱吞吐量從零起步的偏僻小港已一舉跨越成為年吞吐量200萬標箱的國際大港。“江海直達”“瀘漢臺”“武漢—東盟四國”“武漢—日韓”等一批品牌航線開通後,武漢以新“出海口”身份亮相。
從沿海開放的“後隊”向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轉變,湖北正努力打造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新沿海”、內陸開放的新高地。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一進程中,武漢的“國際范”越來越足。
2016年,武漢開始謀劃開通近洋直達航線和建造近洋直航船舶。2019年11月,武漢至日本直達航線首次開行。此後,作為運輸主力,“華航漢亞1號”“華航漢亞2號”輪多次抵達韓國釜山,日本門司、大阪和名古屋等地,出色完成了該航線的各項運行任務。
今年5月22日,從韓國釜山港出發的1.2萬噸級國際海輪“長越1”號抵達武漢長江上的陽邏港。作為漢亞航線上的第三艘直達船,“長越1”號輪是武漢對外開放以來首次入境的萬噸海輪。武漢港作為內陸最大河港,“海運”味道漸濃。
家電、口罩、天然蜂蜜、化學原料、模具、汽車零部件、汽車整車、包裝材料……一次又一次的貨足船滿見證了武漢對外開放的一路加速。
湖北處在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區域政策的交匯點,承擔著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的使命。
作為湖北省唯一的“一帶一路”節點,中歐班列(武漢)的始發站為東西湖區吳家山站,距陽邏港60公里。從前,裝載貨物的集裝箱從陽邏上岸後,要通過公路運到吳家山站或灄口鐵路貨場“坐火車”。為把“內陸出海口”的城市功能做實,武漢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項目開港通車。
走進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項目碼頭作業區可以看到,這裡不僅有4個5000噸級的碼頭作業區,還有鐵路專用線和後方貨物堆場。長江沿線地區的貨物可通過水運至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集結,然後搭乘中歐班列(武漢)直接發往歐洲。
2020年12月27日清晨,身處魯爾區、萊茵河畔的德國杜伊斯堡,迎來來自武漢的中歐班列。該班列共編組49輛,其中裝載振動測試記錄儀等汽車配件設備的兩個標箱,來自日本名古屋豐田工廠。這一票是中外運湖北有限責任公司承運的貨物,從日本直接走海運抵達陽邏港,借道武漢再搭乘中歐(武漢)班列抵達歐洲。
將鐵路開進碼頭,為武漢航運物流産業打開巨大發展空間,形成“海—江—鐵”物流閉環,打通了一條貫穿東亞—中亞—中東—歐洲的“江海直航、鐵海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真正使陽邏港成為“出海口”,有機銜接和輻射了“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
“空中出海口”同樣引人注目。今年以來,武漢機場不斷優化貨物收運、航班配載等貨運保障流程,精準對接客商需求,有效縮短了貨物轉運時間,提高了承運效率與市場競爭力。1月至4月,武漢天河機場年度累計運營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8個,完成國際貨郵量2.2萬噸。今年4月,武漢天河機場開通武漢—阿布扎比貨運航線,武漢的國際“朋友圈”再次迎來新的成員。
■ 中國內陸最大水陸空交通樞紐
升級打造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武漢,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大城發展、交通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積極健全鐵水公空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全面提升對外交通集聚輻射能力。入選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的重大利好,讓武漢從“高鐵之心”邁向“祖國立交橋”的步伐更加堅定。
按照《武漢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5年內,圍繞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吳家山鐵路基地和陽邏國際港,武漢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4大樞紐。
作為國內重要的大型樞紐機場和內陸門戶機場,武漢天河機場傳來好消息:截至6月7日,機場今年累計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000萬人次。機場高峰小時容量也將從42架次擴容至55架次。
今年4月1日以來,鄂州花湖機場先後開通了印度(金奈、德里)、比利時(列日)、哈薩克斯坦(卡拉幹達)、美國(洛杉磯)五條國際航線,貨運輻射北美、西歐、南亞區域,“一夜達全國,隔日連世界”的快貨物流圈不斷“升級”。
吳家山鐵路基地,佔地2019畝,配有6台國際先進的龍門吊。中歐班列(武漢)從這裡出發,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110個城市。
陽邏國際港從“內陸輻”到“遠洋輻”,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12%以上。
每天,龐大的客流、物流在四大樞紐匯聚,又依託著空路、水路、鐵路、公路,奔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錨定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的總體定位,武漢有著清晰的認識:要推動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連結優勢,不僅要聯通內部,更要用支點連支點、樞紐連樞紐,以綜合交通樞紐優勢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互聯互通、高效配置。
跑道越多證明航班量越多,證明機場的容量越大,能夠接納的客流量和貨運吞吐量更大。2022年6月26日,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工程開工,建成投用後將新增6萬/年至8萬/年起降架次的保障能力,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300萬人次需求。武漢天河機場也將成為全國第7家擁有三條跑道的機場。
城市東部,一座全新的武漢東站如璀璨星河中的太空飛船,承載著市民期待如期投運。它的誕生,讓武漢鐵路形成“東南西北”四站鼎立的客運格局,“一小時”快速聯通圈內兄弟城市的美好願景成為現實。
從中長期鐵路網佈局來看,至2025年,武漢還將建成新漢陽站、武漢天河站、長江新區站等高鐵站,與現有的武昌站、漢口站、武漢站、武漢東站一起形成全國獨有的“五主兩輔”鐵路客運格局。預計2025年,鐵路客運發送量將達到1.8億人次。以武漢為中心的“兩縱兩橫兩連”十二個方向的“超米字型”客運鐵路網絡,將再度拉近武漢與其他城市的距離。如以時間計量,武漢出發前往武漢都市圈其他城市的時間為“1小時”,去長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2小時”,去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城市“5小時”。
當前正在謀劃推進的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城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絡,將實現武漢至周邊城市的直聯直通直達。
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武漢正以大視野、大格局在交通強國建設中找準定位。
■ 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拿出路線圖
目標鎖定更便捷更低碳更智慧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是我國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
2021年,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發佈《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報告》。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全國123齣行交通圈”。
同年,武漢獲交通運輸部批准,成為交通強國試點中唯一的省會城市。
規劃為綱,形成近、中、遠期全時段的落實體系,武漢迅速為建設交通強國示範城市劃定“路線圖”和“時間表”。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武漢按照《武漢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武漢市交通樞紐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武漢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2023年工作要點》等要求,明確建設內陸開放型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全域公交一體化和公交優先發展、構建多方協同應急物流分級體系、推動車路協同創新應用四大試點任務。
依託內陸開放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武漢都市圈1小時通勤,省內城市群中心城市間1小時互通;武漢與周邊城市群之間、省內城市群之間2小時通達;武漢與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可達;依託航空、高鐵,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正一步步實現。
2022年6月20日通車的鄭渝高鐵,結束了湖北省神農架林區以及南漳、保康、興山、巴東不通鐵路的歷史。從武漢乘坐高鐵至神農架最快2個多小時便可抵達。同一天,京廣高鐵京武段實現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北京至武漢間最短運行時間壓縮至3小時48分。
以建設交通強國繪就最美民生底色——邊遠鄉村,不單單村村通了公路,武漢東南最偏遠的江夏區舒安街嗣孟村還通了公交。74歲的村民熊良雪清楚記得,公交車開通那天,村民們奔相走告,搶著試乘嘗鮮,安靜的小山村迎來了許久未見的熱鬧;繁華鬧市,軌道交通已成為通勤人的出行首選。2022年,武漢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運營里程達435公里,通車里程10年增長14倍。
隨著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的不斷推進,交通運輸已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領域之一。將川線、嵩陽線等“四好農村路”帶來鄉村巨變。“交通+電商”融合發展,快遞進村實現了山貨進城、城貨下鄉。機場地下有地鐵站,貨物到了陽邏港就能出海,武漢交通運輸事業的蓬勃發展,讓公眾體驗到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升級的暢快與便捷,還從敢為人先的諸多探索中看到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更創新。今年5月,武漢“光谷光子號”空軌列車建成試跑。這是全國首個即將開通運營的城市“空軌”。網友感嘆“科幻”。
更低碳。截至2022年底,武漢新能源公交佔比增至八成。這些新能源公交車時尚感十足且自帶“空氣懸挂”功能。按下儀錶臺上的“右側下降”按鍵,車身則可向右傾斜,實現“彎腰”,方便特殊乘客上車。
更智慧。出爐全國首個城市級智慧網聯道路建設規範《智慧網聯道路建設規範》;建成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751.6公里,建設5G宏站139個。自動駕駛的計程車、公交車、清潔環衛車、無人物流車被越來越多地應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交通運輸迎來更加寶貴的“黃金時期”,從武漢實踐看中國交通的未來,高速流動的中國將迸發更加強勁的發展活力。(長江日報記者徐丹 汪文漢 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