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記者 胡禮國):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通報了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的重要新發現:城河遺址新發現距今約5000年的“水壩”遺存。專家推測其用於旱時供水、澇時排水。相關發現見證了長江中游先民的治水智慧,為史前治水研究提供重要新材料。
鳥瞰城河遺址 供圖 國家文物局
城河遺址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後港鎮,地處漢江西側、長湖北岸,面積約7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一處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約5100年至4500年。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處長江中游的城河遺址是否存在水利設施?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重大項目支持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帶著課題對遺址進行了持續發掘。
“水壩”遺存航拍(紅色箭頭部分) 供圖 城河遺址聯合考古隊
城河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軍介紹,城河遺址為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重要城址,城垣及以內面積約70萬平方米,已發現城垣、中心“廣場”設施、大型院落式建築、城外墓葬區等重要遺存。此前發掘還揭示,城內有人工水系,且已發現3處供水進出的水門。
城河城址依水而建,城河及其支流從城外流過,但城址與城河支流之間有一片高崗。經系統勘探和對十四處壟狀堆積進行解剖,在城外東北部的泊陽湖、鄧關臺地點,發現一處明確為屈家嶺文化的人工堆積。該堆積隆起于地面,橫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長260米,東西最寬處為39米,地面可見最大高度為6.5米。
結合勘探信息,推測該人工堆積為屈家嶺文化的“水壩”設施,距今約5000年,用於攔截城河支流水資源。彭小軍稱,“水壩”將城河支流的水位抬升,形成事實上的蓄水區,水資源借助崗地處的人工溝渠進入城內,旱時供水,澇時排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員劉建國指出,城河先民修築“水壩”,攔截自然河道,有效防旱、排澇,合理調度水資源,是江漢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的傑出代表。城河遺址的考古新收穫,為探索長江中游史前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實踐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