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業內稱為人形機器人商用化元年,海內外科技巨頭公司紛紛涉足。據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産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11月5日,在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武漢格藍若智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竇峭奇和該公司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勞動者1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能負重行走,可自如對話,還會持續學習……12月9日,記者多方了解到,依託陳學東、劉勝、丁漢等院士專家團隊,漢産人形機器人今年持續“健身強腦”,即將於年底集中亮相。
身高1.8米,能搬運80斤重物的機器人“大壯”,由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團隊聯合研發,即將於明年投向變電站巡檢運維場景。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勝團隊推出的“天問”機器人,能走會跑還可跳躍。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團隊研製的“神農”和“荊楚”人形機器人樣機,已具備高精度抓取能力。
此外,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發起創立的武漢華威科智慧技術有限公司,其手部電子皮膚産品下半年剛剛完成迭代,正向省內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批量出貨。在為國産人形機器人加裝“大腦”“小腦”方面,武漢京天機器人公司即將上線新版本“京天特博”,化身生活助手取物送貨不在話下。
作為未來産業之一,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先進技術,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有望深刻變革人類生産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産業發展格局。
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正處於爆發前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百花齊放,具備整機製造能力的企業超過25家。巨變當前,武漢如何提速追趕?
“武漢正以創新為驅動,積極搶佔人形機器人創新制高點。”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今年出臺的《武漢市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武漢每年將安排至少40億元産業基金,投向包含人形機器人等在內的13個細分領域,此外還成立了30億元的數字經濟産業基金,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並在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江漢區等區域加快佈局人形機器人産業。
眼下,借助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在視觸感知、運動控制領域的科教、技術優勢,武漢市在傳統工業、服務機器人上,已聚集上下游配套企業300余家。單在東湖高新區,就有20多家人形機器人的整機與零部件企業實現協同發展,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産業生態。(記者馬文俊、通訊員武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