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遙感解決豎井安全檢測國際性難題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4-25 17:26:19

  據湖北省科技廳消息,近日,武漢大學弘毅特聘教授、弘毅學堂副院長唐爐亮在2025低空經濟産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介紹,我國低空遙感技術已經有了多年的技術積累,目前廣泛應用於流域豎井檢測、流域大壩監測等領域。

  “目前所説的低空經濟是指3000米以下,尤其是1000米以下的空域。”唐爐亮介紹,低空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課題。早在2008年,我國遭遇汶川地震和冰雪災害的雙重衝擊,武大遙感學院的專家團隊便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低空遙感技術的優勢,服務於應急救援。

  唐爐亮介紹,低空遙感技術具有作業靈活、成本低、高效率、低能耗、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通過發揮多感測器、多極化、多角度、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等技術特點,尤其適合小範圍小區域的監測要求,可廣泛應用到智慧流域、智慧城市、環境與應急響應等眾多領域。

  經過多年努力,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發出低空遙感平臺,賦能我國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的安全監測。比如在水電工程領域,大壩的豎井安全監測一直是世界難題,國際上缺乏相關的技術和裝備。武大科研團隊自行設計和研製無人飛艇,讓它飛入深井,通過攜帶的感測器進行監測獲取相關數據,並據此分析拿出智慧化的解決方案。

  “這是目前為止全球進行豎井檢測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案,已應用於黃登電站、糯扎渡電站等大型水電站的豎井安全檢測,解決了豎井檢測的國際性難題。”唐爐亮説。

  唐爐亮表示,低空遙感平臺還可賦能流域大壩的地震監測。他們讓無人機貼著大壩飛行,通過超解析度的手段獲得非常精準的數據,檢測出來的精度可以達到亞毫米級的列數。科研團隊根據無人機傳輸回來的數據構建模型,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分析靜態和裂縫的位置、寬度以及它的發育態勢進行地震監測。

  據介紹,武大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相關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填補了國際空白,獲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力創新技術一等獎等榮譽。(文 姜勝來)

編輯:高鈺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