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內置“身份證”可追溯魚苗信息
來源:湖北日報  |  2025-06-09 10:25:34

1021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內置“身份證”可追溯魚苗信息_fororder_01

江風輕拂,波光粼粼,10210尾中華鱘融入長江懷抱,激起充滿生機的浪花。6月6日上午,2025年“全國放魚日”武漢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武漢漁政碼頭舉行,包括中華鱘、胭脂魚、長吻鮠等保護動物在內的近千萬尾魚苗被放歸長江。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和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型物種,也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本次放流的中華鱘均由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供應。工作人員為其中的一千余尾中華鱘幼魚植入了PIT標記(被動集成應答器),作為每條中華鱘的“身份證”,後續通過PIT標記識讀器掃描即可查閱到它們出生的時間、繁殖單位、魚苗批次、放流時間等信息,有助於建立中華鱘生長、洄遊的全過程追蹤體系,便於後期的個體追溯,評估放流效果。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中華鱘已連續7年未見自然繁殖,科學放流中華鱘對於恢復其野外種群繁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放流並不意味著隨意投放,放流魚苗的規格、品質、放流時間和地點等都要遵循科學性,確保人工飼養的中華鱘可以順利地適應野外環境。

本次活動以“養護水生生物,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放流魚苗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10210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15萬尾、湖北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吻鮠30萬尾,以及青魚300萬尾、草魚200萬尾、鰱魚200萬尾、鳙魚200萬尾。此次大規模放流以“珍稀物種+經濟魚種 ”雙線並進,將有效改善長江魚類種群結構,既修復瀕危生物多樣性,又保障流域生態服務功能。

2015年起,農業農村部將每年6月6日定為全國“放魚日”,旨在通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近年來,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把開展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作為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先後舉辦了2021年長江幹流胭脂魚人工增殖放流、2022年全國“放魚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武漢主會場等活動,並全面加強禁捕執法監管工作、開展全市規範垂釣專題宣傳等活動,堅決扛牢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以“禁捕退捕工作走在沿江城市前列”為目標,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在修復漁業種群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以及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楊然、黃潔如、通訊員肖灑、鄧煦、秦天龍)

編輯:魏寒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