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5日,2025年“通識教育與當代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在武漢商學院舉行。來自中國、巴基斯坦、英國、日本等6個國家的300余位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現場
本次會議由武漢商學院、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泛雅教育科技集團聯合主辦,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協辦。圍繞“通識教育+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微專業”“勞動教育+數智協同”“國際中文+技能出海”四大主題展開研討,探討新時期通識教育發展的變革與趨勢,推動通識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武漢商學院校長彭瑜致辭
武漢商學院校長彭瑜在開幕式上致辭。彭瑜表示,新時代通識教育需以培養“完整的人”為核心,通過“數智賦能”與“實踐創新”破解“技術如何賦能人文”“專業如何融合通識”的時代命題。武漢商學院已構建“通識為基、專業為用”的育人體系,形成勞動教育、數字人文、創新創業微專業等特色品牌。
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石鋟分享了“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基石作用,認為該課程是連接傳統與未來促進跨學科融合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深度思考和有效表達的關鍵路徑。
主旨報告環節,國內外專家圍繞“AI賦能通識課程”“勞動教育與文化交流”“微專業建設”等議題展開討論。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久明提出“中文+烹飪”出海計劃,從核心職業技能、跨文化溝通、文化傳播創新維度發力,通過三級融合課程、雙師教學等路徑,培養兼具技藝、語言與文化素養的人才。武漢商學院教授高靜介紹了通過五年探索,學校已形成“數智融通·勞創融合·平臺融匯”勞動教育“三融育人”模式,通過“虛擬實訓+實體實踐”的創新實踐,形成了具有應用型高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

武漢商學院教授高靜介紹武漢商學院創新實踐
湖南信息學院校長張福利針對AI時代背景,提出了以增量教育重構人工智能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路徑。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武漢開放大學)副校長孫美華從有機融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系統化推進國際化高品質發展兩方面介紹該校“技能出海”國際化經驗。超星集團副總經理王毅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通識教育與微專業的雙向奔赴,西爾賽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阿夫扎爾·哈克分享了該校在通識教育領域的經驗,認為通識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將賦能可持續的核心能力。

西爾賽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阿夫扎爾·哈克發言
此次會議還發佈了兩大創新成果。
一是勞動教育數智教學體系建設提檔升級。武漢商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構建了“數智融通、勞創融合、平臺融匯”的勞動教育育人模式,通過“三線並行—三階遞進—三台共築”等多項舉措,在全省率先推進勞動教育數智教學體系建設。該體系將虛擬倣真與實體工坊相結合,數字檔案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相融合,全面錘鍊學生的勞動品質。學院已開發出涵蓋智慧製造、鄉村振興等多個主題的線上及線下實踐場景,實現學生實踐參與率100%,線上平臺點擊量突破1500萬人次。
二是武漢商學院“數字智慧創新與創業管理”微專業首次公開“全鏈條孵化”成果。通過“創意孵化—項目加速—商業落地”支持體系,成功舉辦“創客訓練營”等一系列“雙創+”活動,學生圍繞真實場景開展項目設計與孵化,通過 “三位一體” 的模式,即知識構建、能力淬煉與價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充分借助數字與智慧技術賦能,助力數字智慧創新與創業管理微專業高品質發展。(文/圖 羅嘉琪 雷蔻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