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文化新藍圖——解讀《“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的“河北元素”
來源:河北日報  |  2022-08-26 16:52:25

擘畫文化新藍圖 ——解讀《“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的“河北元素”

革命聖地西柏坡。河北日報 記者史晟全 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展開波瀾壯闊的文化建設長卷,斑斕厚重的文化底色映入眼簾。當時間的指針指向“十四五”的嶄新刻度,巨筆擘畫出的文化新藍圖徐徐鋪展——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錨定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的第一個文化發展五年規劃,《規劃》意義重大,亮點頗多,其中“河北元素”頻繁亮相。就此,河北日報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業界專家學者,對《規劃》中的“河北元素”進行分析解讀,展望河北文化發展新趨勢。

  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意在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使其成為中國人集體認同的國家記憶,亦是探索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徑。《規劃》在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提出,加強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保護維修,發揮長城河北、青海段重點建設示範引領作用,其他省份同步推進,改善長城現場展示及博物館、陳列館展陳,提升保護、監測、管理和利用水準。

  “長城在河北域內重要點段多、分佈範圍廣、特色價值突出。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83段(處),河北省有19段(處)。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佔比約23%。”河北省古建院高級工程師郭建永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河北域內豐富的長城資源,河北省不斷拓展思路、創新方法,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

  如何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一直是長城文化遺産保護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中,為更好地保護長城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建築遺産,保護好重要點段及各歷史時期長城文物本體的形制、結構、材料、營造技術與工藝,保護好各時代長城所承載的我國古代北方軍事防禦制度等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郭建永認為,長城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應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原則。

  長城資源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基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則是長城文物保護的新機遇與新手段。河北省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2021年,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保護規劃》,為河北域內長城沿線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石家莊、邢臺、邯鄲等9個設區市以及雄安新區加快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還頒布實施《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制定印發《長城遺址重要瀕危設施搶救性修繕實施意見》,夯實長城保護傳承利用根基。在工程建設方面,2021年10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金山嶺一期展示工程完工,工程涉及475米延長墻體、敵樓5座,重點進行馬道整修、敵樓搶險加固等,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區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示範。2022年上半年,河北省文物局批復同意金山嶺長城保護展示工程、大境門來遠堡等一批工程設計方案。8月1日,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暫定名)項目主體結構實現封頂。接下來,還將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山海關等項目有序實施。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涉及到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在秦皇島,9月1日將正式實施的《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山海關古城保護過程中要遵循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要以文化傳承、休閒旅遊、傳統居住為主導功能,保持古城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傳承性和生活永續性,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山海關區區長劉尤優表示,將以《條例》頒布實施為契機,完善古城管理體系,制定配套措施,進一步鼓勵各類文化業態發展,全力提升山海關古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重溫紅色歷史,激蕩時代精神。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壯麗篇章,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産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規劃》在黨的革命紀念地提升方面提出,完善上海、嘉興、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香山、韶山等黨史重要紀念地相關設施建設和改陳布展機制。

  “將黨的革命紀念地提升寫入《規劃》,充分彰顯了中央對革命文化的重視。”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説,這為革命聖地西柏坡的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相關設施建設和改陳布展機制,將有助於西柏坡紀念館更好地保護傳承利用紅色資源,系統完善地呈現中國共産黨走過的百餘年光輝歷程。

  “2022年5月,西柏坡紀念館確定實施改陳布展工程,全面提升展覽的思想性、藝術性。目前,我們成立了改陳布展工程領導小組,起草升級改造展陳大綱並召開了第一次大綱論證會,邀請中央和省內黨史文獻部門、高校專家學者等對大綱進行論證。”康彥新介紹,前期工作的穩步推進,為改陳布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理論和學術支撐。

  河北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革命文物覆蓋全省,價值高、影響大、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其中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800余處(含參照革命文物管理的遺存遺跡),可移動革命文物26000余件(套)。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四部門公佈的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中,河北省共有5個片區102個縣市區列入。這些革命文物見證了河北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走過的風雨歷程。如何把革命文物保護好、把革命傳統弘揚好?

  “在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落實方面,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原則,夯實基礎,統籌規劃,突出特色,服務大局,強化革命文物保護與合理適度利用。”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革命文物處)副處長王凱介紹。

  2021年7月1日,河北省正式頒布實施了全國首個規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決定》。隨後,省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印發《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決定〉實施方案》《關於加強零散革命文物資源保護的工作意見》等文件,為指導各地保護、管理、運用好革命文物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公佈河北省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及河北省革命文物專家庫成員名單,完成全省革命文物資源普查。

  革命文物蘊含著可貴的奮鬥精神和珍貴的歷史價值,如何創新展陳方式,講“活”革命故事,讓革命文物元素能感知、可體驗?

  “目前河北省存在革命文物資源展示方式相對單一,少數革命題材類紀念館或博物館藏品數量較少、陳列展示利用率低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完善政策措施和加大投入力度。”王凱表示,各地特別是革命文物集中地區,要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制定革命文物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各地要將革命文物保護作為支持重點,探索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與資金參與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精品文藝創作讓理想信念閃耀熒屏,引領觀眾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精神血脈,不斷築牢理想信念根基。《規劃》提出,推介黨史研究重大成果和宣傳教育普及品牌,制播《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船》等專題片,《1921》《革命者》等影片。其中,影片《革命者》由國家電影局主抓,河北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製。

  巍巍太行回蕩著衝鋒的號聲,淙淙滹沱述説著英雄的壯舉。“河北是紅色資源大省,擁有豐富的革命文化傳統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此,河北創作出品了一批表現中國革命史的紅色題材影視劇,如《小兵張嘎》《野火春風鬥古城》《烈火金剛》《平原槍聲》《誰主沉浮》《血戰湘江》《古田軍號》《海棠依舊》《守島人》《呂建江》和《革命者》等。電影《革命者》寫入《規劃》,説明影片得到人民的肯定,體現出河北電影人的政治情懷、使命擔當和藝術責任,也意味著河北省影視創作站上了又一個新高度。”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河北省影視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任汪帆認為,紅色影視精品力作是將書本上靜默的文字轉化成生動可感的畫面,將一個個隱藏在歷史深處的英雄人物通過螢幕呈現在大眾眼前,這既能讓觀眾與英雄進行心靈對話和情感溝通,也能激蕩起強烈的愛黨愛國熱情,為黨史宣傳教育普及開闢了獨特的陣地。

  以紅色題材影視劇精品推介黨史研究重大成果和宣傳教育普及品牌寫入《規劃》,也給河北省文藝創作帶來重要啟示。汪帆表示,創作好紅色題材影視劇作品,不僅要求創作者具備文學家、藝術家的基本素養,還要有史學家的精神態度,有史識、史德、史才。要旗幟鮮明講政治,一絲不茍講學術,精益求精講藝術。

  將紅色題材藝術創作的審美特徵與黨史研究教育相融合,以感人肺腑的史實激勵人民群眾,河北文藝工作者從未停下腳步。目前,由范建澮執導的反映民族解放、土地革命歷史的電視劇《白毛女》已殺青;由黃山導演的展現中國傑出女革命家的重大革命題材電影《青年鄧穎超》已完成後期精剪;由陳力執導的重大革命題材史詩電視劇《浴血榮光》已開始拍攝,該劇由福建電影集團立項並主導,河北省委宣傳部支持,河北廣電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河北影視集團聯合出品。

  促進文化更平衡更充分發展

  進入新時代,我國文化消費快速增長,實現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讓城鄉居民共享文化發展豐碩成果,成為各方的共同追求。《規劃》中數次提及“城鄉區域文化發展”,其中包括,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內文化協同發展機制,整體提升區域文化建設水準。

  山水相連,文化相承。京津冀三地歷史淵源深厚,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忽視文化的助推作用。“京津冀區域文化同根同源,文化資源具有較好的相融性,為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京津冀三地文化資源各具特色優勢,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化,三地在文化各領域交流日益頻繁。7月初,在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下,針對京津冀交界地帶總長約110公里的長城,京津冀三地文物局共同簽訂《全面加強京津冀長城協同保護利用聯合協定》,將共同制定共管轄區內長城保護與利用的整體保護計劃,建立京津冀長城保護利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長城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同時,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河北省灤平縣人民政府簽訂《邊界長城保護合作協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引領,推動與北京市、山西省等聯合編制晉察冀、冀熱遼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這些聯動實踐,不斷激發著京津冀三地的文化生産力與創造力。

  “2022年河北省還將積極對接京津地區文化和旅遊資源、産品、産業和品牌,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遊發展協同體,努力推動形成京津冀文化旅遊資源共享、公共服務協同、平臺渠道共用、規範標準共管、精品線路共推的發展機制。”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共同打造全國長城、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段;積極承接京津重大文化和旅遊項目,吸引更多京津優質文化和旅遊項目落地河北;建設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示範片區,推進通武廊、京雄保、京張承、津唐滄文化協同發展示範片區建設等。河北省還積極實施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共塑工程,將主打“這麼近,那麼美”主題,全方位推廣八大旅遊主題、十五大品牌旅遊目的地。

  8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與京津冀三地聯合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各項工作全面啟動,來自河北的民族歌劇《雁翎隊》、雲南的話劇《桂梅老師》、廣東的話劇《深海》以及新疆的舞劇《張騫》等四部精彩劇目,通過劇場演出和線上參演的方式率先亮相,在燕趙大地拉開第十七屆文華大獎部分參評劇目演出帷幕。京津冀三地聯合辦節是中國藝術節舉辦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充分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工作新作為新氣象新高度。(河北日報 記者曹錚)

編輯:李雨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