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館陶縣壽東村: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來源:長城網  |  2022-08-30 18:47:28

  原標題:我的“幸福路”③丨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6月底,麥收剛過,田裏的玉米還未吐須,正是農閒時節。然而,在邯鄲市館陶縣的壽東村,閒不住的大姑娘小媳婦料理完家務,一大早就來到糧畫工坊裏開始作畫。在這裡,她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糧畫姑娘”。

  按照工坊提供的畫作底稿,以五穀雜糧為墨,用膠水做黏合劑,山水人物皆可入畫。“糧畫姑娘”創作出的一幅幅糧食畫,不僅成為當地打造糧畫小鎮的一張名片,也為村民們的生活暈染了幸福的底色。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邯鄲市館陶縣糧畫小鎮。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皓 攝

  “這是《清明上河圖》的局部畫,2012年創作出的第一幅,被美國客商6萬美元買走。”在糧畫工坊的展示廳內,張海增指著墻上的一幅糧畫告訴記者,“這樣一幅畫要4個人花8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用了6斤糧食,算下來1斤糧食賣了1萬美元。”

  這個把糧食賣出天價的張海增,有著“糧畫創始人”的美譽。他創辦的海增糧藝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家入駐壽東村的糧畫企業。説起他與壽東村的結緣,還要追溯到2014年。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張海增向記者介紹糧畫的製作工藝。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皓 攝

  2014年的壽東村還頂著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全村188戶713人,其中貧困戶就有94戶495人。沒有資源優勢,沒有産業基礎,苦於致富無門的壽東村遇到了拿著糧畫專利、卻沒有土地辦企業的張海增。雙方一拍即合,以“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合作,在壽東村建立糧畫工坊,培訓村內婦女製作糧畫。

  “這個糧畫製作計件算工資,時間比較自由,不耽誤照顧家裏。只要手裏不閒著,一個月怎麼也能掙2000多塊錢。”村民李懷香進入糧畫工坊已經有8個年頭了,現在説起糧畫製作也頭頭是道,“一幅畫可能要用十幾種糧食,每種糧食要經過8道工序防蟲防腐處理,每粒糧食因為顏色和形狀不同,在製作過程中都有反正上下之分,這樣才能體現畫面的層次和質感。”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糧畫姑娘們正在製作糧畫。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周亞彬 攝

  糧畫製作雖然是個精細活兒,但工坊裏有專門的老師指導,一般人只需要5到10天的學習,就能製作出相對簡單的作品,可以計件領工資了。

  有了這樣能在家門口掙錢的好事兒,壽東村的糧畫加工戶迅速增長到67戶,輻射帶動周邊10多個村莊、300戶村民從事糧畫製作。2014年3月,館陶縣確定壽東村為全縣第一批貧困村建設美麗鄉村試點村,規劃建設以壽東村為核心的糧畫小鎮,糧畫成為當地農村産業發展的一張經濟名片。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村民師獻巧正在創作中。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皓 攝

  糧畫産業的日漸紅火,也讓不少村民看到了家門口創業的機會。“我的作品不只是用糧食做,一些草籽、菜籽的顆粒更細,能把畫面做得更精緻。”在糧畫工坊學習了3個月後,村民師獻巧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雖然工作室比不上糧畫工坊的生産規模,但師獻巧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創新和思考。

  “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的客戶要求比較高,對於糧畫的製作材料也會提出很多建議。”通過經營微商,師獻巧接到的訂單大多屬於私人訂制。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她在糧畫中加入了雲南的彩米、中藥裏的艾絨等用來豐富畫面色彩,還使用活性炭壓製成糧畫的底板,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環保實用。

  “去廣州參加展覽的時候,外國人看到我們的糧食畫都感到非常驚羨,很多作品都被高價買走。”把糧食與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創作出被國際認可的藝術作品,師獻巧不僅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糧食畫家,還在2017年當選邯鄲市人大代表,“我種了幾十年的地,現在能把黃土裏種出來的糧食,變成讓大家喜歡的藝術品,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打心眼兒裏都要溢出來。”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壽東村的孩子們用糧食擺了一張“幸福”字樣的糧畫。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皓 攝

  在以壽東村為核心的糧畫小鎮裏,像師獻巧這樣靠糧畫創業的村民還有不少。為了帶動村民致富,村裏不僅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糧畫研究院、全國第一家糧畫學校,還以糧畫産業為龍頭,按照“産業+扶貧+文化+生態”的模式,打造“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服務,全力發展鄉村旅遊。

  不到十年,壽東村破繭成蝶,從省級貧困村變成了幸福鄉村,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我們這裡不僅有城市的生活品質,也有城市沒有的田園風光。”在壽東村新建成的鄉村振興展館前,火紅的淩霄花開得正艷,村黨支部書記張付仁告訴記者,“鄉村振興不僅要産業興,還要文化興。我們抓住北京宋莊藝術區改造的機會,在村裏免費提供畫室,吸引了全國各地十幾位畫家來這裡定居。”

河北邯鄲:幸福糧畫 黃土生金

遼寧畫家于承鈞從北京宋莊藝術區搬到壽東村進行藝術創作。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周亞彬 攝

  遼寧畫家于承鈞擅畫山水,最喜歡在畫作中使用留白渲染壯闊空靈的意境。“生活在這麼美麗幽靜的村子,能夠讓我找到最佳的創作狀態。”坐在午後的石榴樹下,于承鈞手邊一杯清茶,面對鏡頭侃侃而談,“每天早上我都要繞著村子跑10公里,這裡景色好,空氣也新鮮。平時除了搞創作,我也經常教村裏的孩子們學一些繪畫知識,他們學得都很好,很有天分!”

  “來到這裡是一次偶遇,也是一次美麗的邂逅。”湖南油畫家康漠説,能夠來到糧畫小鎮是一種緣分。2019年,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騎著機車從北京來壽東村,沒想到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這裡。跟村民們相處久了,他在創作時還經常邀請村民當模特,“畫家是敏感的,現在村裏的生活好了,他們心裏的幸福從臉上的笑容、眼裏的光,都會自然流露出來。”

  總策劃:趙兵 丁偉

  監製:邵荃

  策劃:趙永剛 甄智力

  文案:萬前進

  出鏡:閆思宇

  攝像:周亞彬 李皓

  後期:李皓 周亞彬

編輯:李雨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