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像記錄丨百泉歸來
視頻攝製丨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
位於邢臺經濟開發區東汪鎮武家莊村的狗頭泉。目前,該泉池涌水面積已達350畝。
邢臺經濟開發區百泉湖上,保潔人員在打撈湖面漂浮物。
一位市民在百泉泉域寫生。
小朋友在狗頭泉水源生態保護區內的小遊園快樂玩耍。
百泉穩定復涌,生態環境改善,吸引了蒼鷺、白鷺等眾多水鳥前來棲息。
遊客在邢臺經濟開發區百泉泉域觀看泉眼復涌。
位於邢臺經濟開發區東汪鎮武家莊村的黑龍潭。40年來首次復涌的黑龍潭與一路之隔的七里河,構成一幅美麗的“泉城”畫卷。
“一場雨,狗頭泉的水位又上漲了。”
近日,看著從泉眼汩汩噴涌的水泡泡,邢臺經濟開發區東汪鎮武家莊村68歲的村民曹景海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泉水復涌,蘆葦又長出來了,魚、白鷺、野鴨子也都回來了!”斷流40年後復涌的狗頭泉就位於武家莊村,曹景海老人現在負責泉邊的衛生保潔。
邢臺古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歷史上泉水眾多,是一個泉水噴涌、碧荷飄香、葦蘆搖蕩的百泉之城。史載“環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
邢臺百泉泉域位於邢臺市區東南,由狗頭泉、黑龍潭、珍珠泉、金屑泉、噴玉泉、葫蘆套等15個泉群組成,泉眼成百上千,故稱“百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的增加,地下水超採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各泉眼相繼斷流。
作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近年來,邢臺市紮實開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打出了“節管調發力,引蓄補並舉”的組合拳。通過推進全社會節水、管控取用地下水、調整農業結構、最大限度引用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調蓄能力、推進河渠生態補水等措施,減少地下水開採量,有效推進地下水位持續回升,百泉泉域多個泉眼穩定復涌。
百泉復涌已成邢臺生態新名片。邢臺市水務局專家介紹,目前,百泉泉域日均出水量6萬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積約790畝,蓄水量1050萬立方米,最深水位達45米。在狗頭泉水源生態保護區,蒼鷺、白鷺等眾多水鳥前來棲息。復涌後的百泉泉域,那些曾經的蘆葦、蓮藕、魚蝦、水禽,都回來了。
為保護這一泓清泉,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邢臺經濟開發區對百泉泉域採取了綠化美化、凈化水質等一系列措施,還通過多種形式向市民和遊客推介百泉的歷史,打造百泉文化。
河北日報 記者趙永輝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