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人為景泰藍工藝品“點藍” 攝影 劉巨雷
近日,走進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尚村鎮劉河村的集體經濟景泰藍工坊,手工藝人正在手拿滴管吸蘸顏料,熟練地在銅胎上進行“點藍”。絢麗的圖案慢慢在指尖綻放。
據了解,景泰藍始於元代,于明代景泰年間達到巔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景泰藍工藝繁瑣,一件成品需“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大步驟108道工序,在古時就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説法。一件景泰藍成品用時少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才能完成。
“景泰藍製作工藝在我村已傳承了一百餘年。上世紀初,我村數名村民到北京琺瑯廠學習,學成歸來後,他們將製作工藝無償傳授給村民。80年代初,我村大大小小的作坊、工廠有100多家,從業人員達總勞動力的一半以上。”説起劉河村景泰藍的淵源,該村集體經濟項目負責人李文傑很是自豪。
2022年以來,劉河村積極向上級申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支持,搭建景泰藍製作工坊,組織村裏的手工藝人重拾這門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讓更多群眾捧牢非遺“金飯碗”,讓非遺“老手藝”成為鄉村振興“新動力”。(文 王珊珊 崔龍騰 劉巨雷)
手工藝人為景泰藍工藝品“掐絲” 攝影 劉巨雷
手工藝人為景泰藍工藝品“掐絲” 攝影 劉巨雷
手工藝人互相交流景泰藍工藝品“掐絲”技藝 攝影 劉巨雷
手工藝人為景泰藍工藝品“制胎” 攝影 劉巨雷
手工藝人對景泰藍工藝品進行嚴格質檢 攝影 劉巨雷
整齊陳列的景泰藍工藝品 攝影 劉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