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來源:長城網  |  2024-03-29 19:00:00

  原標題:高品質發展看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春雷響,萬物長”。眼下,燕趙大地機聲隆隆,河北多地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近日,保定市望都縣節水灌溉現場機械正在緊張施工。楊鋒 攝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3年,河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32萬畝,超過國家下達任務目標10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9.8%,超過全國平均水準5.4個百分點,為糧食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田成方 渠成網

  “糧地”成“良田”

  在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村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區,抬眼望去,方方正正的田塊、直通田間地頭的機耕路、縱橫分佈的灌溉排水溝渠……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村民和種糧戶都嘗到了“甜頭”。

  “以前,這塊地完全靠天吃飯,該澆水的時候水過不來、該收穫的時候機械進不來。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後,我心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現在旱能澆、澇能排,農業機械進出方便多了,每畝小麥比過去能多産20多公斤呢。”種糧大戶康雙鎖開心地説。

  他在村裏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他拿出賬本告訴記者,規模化種植可以將之前的地壟和田間小路全部變為耕地,每10畝地可多種40行小麥,同時集中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有一定優惠,使用無人機打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綜合一算,確實降本增效。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日前,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村作業車輛正在進行農田道路養護。正定縣農業農村局 供圖

  規模化種植效果顯現,保定市定興縣委書記都建華深有感觸,定興縣擁有58萬畝基本農田,之前田間地界縱橫、田埂溝渠繁多,妨礙現代機械化作業,還浪費耕地。

  縣裏經過反復討論、推演,決定推行由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專業合作社,實現“小田變大田”。村合作社將集中連片的土地委託給農業部門推薦引進的龍頭企業或種糧大戶來代管經營,由他們實施“智慧農田”新基建。土地農業産生的效益不僅要保證給農民的“租地費”,也要按比例給村合作社一部分“承包費”,從而實現“農民得收益、村集體經濟得壯大、現代農業得發展”的多贏格局。

  “高標準農田,到底‘高’在哪?”建設推進之初,定興縣高裏鎮景安村村民都有這樣的疑問。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保定市定興縣辛木村高標準農田裏建立的智慧氣象監測系統。葉天皞 攝

  2020年10月,景安村黨支部創辦全縣首個合作社,對村裏1200畝土地進行了流轉,並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因高標準農田消除了界埂溝渠,增加了8%的種植面積,村裏一下子又多出96畝種植面積,按照畝産450公斤計算,多打4.32萬公斤小麥,1公斤小麥市場價按2.6元算,意味著增收11.23萬元。

  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低産田變身“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

  數字“新農具”

  耕出高標準“智慧田”

  春日,陽光透過薄霧灑在辛集市新壘頭鎮馬蘭農場綠油油的麥苗上。眼下,河北省小麥全面進入返青期,同時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

  辛集市通過植保無人機飛防開展統防統治作業,相比傳統的人工防治,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具有省力、快速、均勻的特點,能有效提高麥田防效。

  高科技讓普通的田間管理變得更高效。馬蘭農場技術場長張衝介紹,麥田採用淺埋滴灌、頂起式噴灌等方式,智慧灌溉管理方便,節水效果明顯,同時減少了壟溝,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每畝地比之前可增收50公斤。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日前,辛集市馬蘭農場無人機在田間噴灑農藥。辛集市農業農村局 供圖

  “向科技要單産是增加糧食産量的根本出路。”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唐世民介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河北不僅著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還添加了智慧農業元素。

  農業穩産增産,科技是關鍵。在邯鄲市永年區5G智慧農業指揮中心,農技專家通過大數據平臺實時採集的墑情、植保、氣象等數據進行分析會商,對全區50萬畝小麥生長情況出具苗情報告。該平臺能夠對每塊土地的植物長勢進行跟蹤監測,實施農業大數據分析,形成農業信息一張圖,農技人員可以隨時根據數據發出各種指令,分區分類、精準施策。

  如今,手機成了新農具,大數據成了新農資。“每天用手機與農技專家遠程聯動,現在種地太智慧了!”永年區種糧大戶焦紅波種植了1000畝小麥,通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將家裏小麥地的作業地點、軌跡傳送給農技專家,並遠程獲取專家給出的田間管理建議。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在邯鄲市永年區5G智慧農業園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查看麥田裏的氣象數據。邯鄲市農業農村局 供圖

  不僅如此,在永年區,苗情監測站、氣象站、遠程蟲情測報站等科技元素也正在應用到小麥種植的各環節。通過平臺的數據分析,農技專家可精細精準指導農戶灌溉、施肥、施藥、收穫,實現科學種植,降本增效,豐産豐收。

  “三分建、七分管”

  “耕”基才能打得牢

  “這條水渠是灌排兩用渠,按照進度馬上就能完工。”近日,在深州市北溪村鎮一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現場負責人張松説,項目完工後可引用石津灌區崗黃水庫水源,置換地下水灌溉面積3.1萬畝,為春播春灌、防汛排澇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深州市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2.5萬畝,實現項目區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電力設施齊全、田間道路暢通,提高農田防護能力。在改善灌溉條件的同時,極大地減少了地下水開採,年壓採能力467.34萬/m3,全力提升水利設施防災能力和水準。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設、七分管護”,建後管護是農田建設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標準農田如何管?為進一步鞏固農田建設成果,破解“重建輕管”難題,深州市不斷探索建後管護模式。

  深州市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工程建後管護。堅持工程竣工,管護上馬,對已建項目實行跟蹤管理,全面監督工程的運行和管護情況,確保工程的永續利用。

河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牢糧食豐産“耕”基

日前,深州市西裏窩村高標準農田裏,自動伸縮式噴灌設備正在作業。深州市農業農村局 供圖

  同時,發揮主體作用,做好設施管護,項目盡可能選擇群眾積極性高的鄉鎮村和種地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成方連片地塊中實施,通過項目實施,在減少經營主體生産投入、增加經營收入的基礎上,使之自覺做好設施維護,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深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工作也是河北省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品質管理模式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從2021年至2030年,河北省將緊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方面內容,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上,遵循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要求,統籌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業、水利、土地、林業、電力、氣象等各方面因素,圍繞農田生産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準、科技應用水準、建後管護能力等建設內容,結合國土空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加快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根據各地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土地利用狀況,制定分區域、分類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定額,健全耕地品質監測評價標準。

  春回大地,萬象“耕”新。用好、管護好高標準農田更有利於實現“藏糧于地”、確保糧食安全的目標,一個“耕”基更加牢固的河北,將為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産品穩定供應打牢基礎,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賈宏博)

編輯:徐文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