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探索建立具有黑龍江省特色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讓龍江豐富的自然資源變為經濟優勢,2020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探索“生態銀行”運行模式,黑龍江省也成為全國首家以省級層面提出建設“生態銀行”的省份。當前,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正牽頭組織專家和相關部門,研究形成《“興安嶺生態銀行”建設行動方案》,並於近期組織實施。初步確定設立支持基金、摸清資源底數、選擇核心業務、成立項目公司、實施開發整理、探索資本運營等工作機制和內容。
黑龍江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全省土地總面積47.0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9%;耕地面積2.39億畝,是全國耕地和土地後備資源最多的省份;森林面積2147.5萬公頃,全國排第二位;已發現礦産135種,查明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三位的有17種。但與此同時,自然資源底數不清、自然資源資産價值屬性信息不全、優質化資産難以聚合、自然資源資産資本化運作缺少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社會化資本參與渠道不順暢,這些急需破解的生態發展瓶頸依然存在。
黑龍江大耕地。(圖片由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提供)
去年9月28日,黑龍江省政府專題會議提出,成立黑龍江省推進“資源—資産—資本—財富”轉化工作專班,設立“興安嶺自然生態發展基金”,抓緊組織實施自然生態資源資本化工作。2020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探索“生態銀行”運行模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資源資産化,提高資源保護利用效率。
什麼是“生態銀行”?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人員告訴記者,生態銀行就是自然資源運營管理平臺,借鑒傳統商業銀行零存整取的方式,將分散化的自然資源“權”與“益”進行運營管理,也就是通過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分散化的生態資源權益進行規模化收儲、整合,由生態銀行平臺進行運營,引入産業運營商,吸引市場資本注入,從而打造將資源變資産成資本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黑龍江大森林。(資料片)
據悉,黑龍江省將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權益人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通過借助自然資源的量化、推動資源資産的顯化,借鑒土地收儲機制、商業銀行分散式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運行模式,對碎片化自然生態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規模開發整理,轉換成優質資産包,並導入産業、項目,實施資源資本運作,從而打通資源資産化、資本化、財富化的渠道,走出獨具特色的“兩山論”成果轉化特色之路。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鄂忠齊説,“生態銀行”建成後,可以塑造黑龍江省振興發展“新賣點”,形成新的投資熱點。一方面通過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用途轉換、産業用地政策支持等措施,有效發揮政府對稀缺資源的增值和調節功能,為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將生態信用、生態産品與市場對接,為企業和社會參與者提供優質、誠信和標準化的生態産品,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態和經濟“雙核”高品質發展。同時,進一步提振鄉村發展動力,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根據自身意願,採取租賃、託管、贖買、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興安嶺生態銀行”建設,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村收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