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河:一江四河育好米 黑土沃野稻穀香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1-12-27 11:30:52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在訥河市廣袤的黑土地上正迸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一江四河”孕育好米,沃野千里稻穀飄香,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訥河 一江四河育好米 黑土沃野稻穀香

航拍水稻收穫現場 攝影 宮芮

  “一江四河” 24個品牌獲國家綠標

  訥河位於我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地域廣袤,黑土豐饒,其地下水與五大連池一脈水系,富含偏硅酸等物質的礦泉水儲量巨大、水源純凈。訥河境內水資源豐富,“一江四河”縱貫全境,流經境內的嫩江潔凈、無污染,生態環境優越,十分適宜水稻生長。肥沃的土壤、優良的水質、充足的光照賦予了訥河大米清白的色澤、豐富的營養、濃郁的香味和綿軟口感,全市水稻産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近年來,作為“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中國特色農産品(馬鈴薯)優勢區”和“首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訥河市實施“打生態牌,走綠色路”的發展戰略,以“生態、綠色、開發、共贏”為主題,傾力唱響“訥河食材,安全可靠”主旋律,通過全面構建綠色食品産業體系,著力擴大優質綠色農産品的市場影響力,使全市綠色食品生産和銷售實現了“來源可溯、流向可追、品質可控、責任可查”的發展目標。

  訥河市綠色有機食品種類齊全,涵蓋薯、豆、糖、米、雜糧、特菜等品類,現有綠色食品大米生産、加工企業13個,“河畔香米”“嫩水謠”“申畦”“冰玉”等24個品牌大米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識,有農業農村部中綠華夏有機認證大米品牌1個,有機大米産品7個。全市建成“互聯網+種植業”高標準水稻示範基地13個,面積76124畝。其中,綠色水稻高標準示範基地10個,面積74824畝;有機水稻高標準示範基地3個,面積1300畝。

  寒地黑土 築牢生態底色

  訥謨爾河蜿蜒綿長,寒地黑土沃野千里。每逢收穫時節,稻田滿目金黃,稻香四溢。訥河市水稻栽培歷史近百年,是我省重要的粳稻生産地區之一,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60萬畝左右,年生産水稻約33萬噸。

  訥河市境內林場眾多,森林覆蓋率高,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優越,適宜水稻生長,訥河粳稻米粒飽滿剔透,入口勁道醇香。雖然平均氣溫低、無霜期短、年有效積溫少,但夏季溫度較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日照時間長、水資源充足、土質肥沃、地勢平坦,與南方相比,沒有高溫障礙,因此稻米整精米率高,透明度好,外觀品質較好,稻米蛋白質和直鏈澱粉含量低,其他營養成分含量適中,可速溶解的雙鏈糖含量高,所以吃起來香甜,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

  戰略升級 綠色水稻産業快速發展

  訥河市積極培育綠色食品水稻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綠色食品水稻産業戰略升級,綠色食品水稻基地建設實現了快速發展。

  目前,訥河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30萬畝,按照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要求,廣泛應用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控、綠色有機種植模式等新技術。採取政府牽頭、企業操作、農戶參與、嚴格管理、全程監控等綜合措施,在企業基地安裝前端視頻監測系統、環境監測設備,設立土壤、蟲情、氣象等監測設施,實時採集農産品生産、管理、病蟲害防治、加工、倉儲等數據信息。全面構建綠色食品水稻産業體系,擴大優質稻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初步形成了規模化推進、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産業化運營的基地建設生産格局。全市年可生産出綠色食品水稻15萬噸,可帶動基地農戶增收近1800多萬元,進一步調動了農戶種植綠色食品作物的積極性。

  打開市場 網紅大米暢銷全國

  訥河市全力推動實體經濟上網、虛擬市場落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針對水稻加工業,訥河市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高端大米、方便米飯、營養米粉等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推進水稻主糧加工産業化集中區建設,解決運距、原料供應、發展基礎和拉動農戶等諸多問題。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全國知名品牌企業,形成一批集綠色水稻種植、稻穀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為一體,産業鏈相對完善的水稻主糧加工産業體系。以産業集聚帶動上下游相關産業,訥河市形成産業集群發展態勢。

  訥河加快“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傾力打造齊齊哈爾地區“互聯網+”綠色有機大米品牌。全市現有專業電子商務企業10戶,其中七點科技、匯通科技2戶企業獲得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深度應用電子商務的傳統企業18戶,合作社46家。他們整合、聚集“互聯網+種植業”高標準示範基地的綠色有機大米,充分利用“東北老三”這一區域品牌,不斷拓展“笙得利”“1115”“一蘿香”“港進”“鑫盛祥”等地域農産品品牌影響力,訥河市全年線上銷售大米成交額近億元。(劉文研 記者 孫昊)

編輯:牟海微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