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醬”心的致富路
來源:龍頭新聞  |  2022-02-18 10:24:30

  有人説,如果選一道菜體現東北人的性格,不是鍋包肉,也不是豬肉燉粉條,應該是蘸醬菜。綠油油的小蔥、脆生生的蘿蔔、黃燦燦的幹豆腐……在東北,似乎萬物皆可蘸醬。原汁原味的蔬菜只要洗凈,配上一碟香味十足的農家手工大醬,瞬間就注入了靈魂,白山黑水間東北人包容、簡單、大氣的性格就在這一洗一蘸間揮灑盡致。

  説到這“靈魂蘸料”,有著近30年農家手工大醬製作經驗的胡曉華絕對是名副其實的“醬”人。靠做大醬、賣大醬,她成了鐵力市遠近聞名帶領村裏姐妹致富的女能人。

獨具“醬”心的致富路

精心挑選黃豆為製作醬坯做準備

  春節假期,來到鐵力市雙豐鎮朝陽村,走進胡曉華的家中。 未見其人,先聞到了豆子在複合菌群作用下滋生的獨特味道。走近一看,幾百口大醬缸蒙著白布、拴著紅布條,整整齊齊擺放在晾曬大棚裏。發酵間內,幾口大鍋灶個個開著火,為1500多塊醬坯發酵保持著溫度,一派紅紅火火的生産景象。

獨具“醬”心的致富路

為醬坯做包裝

  説起農家手工大醬,胡曉華打開了話匣子。她説,她是從奶奶那裏學到的做醬手藝。做大醬的原料都是自家種的東北非轉基因優質大豆。臘月開始,把精心挑選的飽滿豆子用水泡開,慢火煮熟,碾碎成豆泥後製成長方體的醬坯,將做好的醬坯晾涼後用紙包上,再放在不通風且溫暖的地方進行發酵。如果醬坯長出白毛,則意味著發酵成功。

  在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用小木耙在醬缸裏上下攪動,叫做“打耙”。打耙的同時用勺子舀出浮沫,目的是調節醬的稀稠程度,散去發酵産生的異味。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經過每天的打耙和日曬後,金燦燦的黃豆變成香氣濃郁的大醬。秋天的時候,把黃瓜、辣椒、芹菜、土豆等洗凈放入醬缸,半個月後,口感獨特的醬鹹菜就腌好了。

獨具“醬”心的致富路

檢查大醬的品質

  俗話説,一家下醬一個味,要想做到量産,眾口難調調眾口,功夫不到家可不行。“制醬可是個辛苦活兒,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輕心,看似簡單,但對做醬人的要求特別高。鹽和水的比例要適度,每日的打耙、曬醬也不能偷懶,否則,一不小心,一缸醬就廢了。”胡曉華説。

  漫長的歲月,手藝人不斷積累經驗,對豆子在發酵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溫度、色澤、香氣等有了直覺判斷,才讓胡曉華的手工大醬保存了讓人認可的老味道。經常有人慕名找她諮詢,“我家大醬為啥不發酵?”“大醬酸了咋辦?”……她都耐心地解答。

  今年55歲的胡曉華半輩子與大醬打交道,她踏實肯幹,日子過得殷實,自己走上獨具“醬”心致富路的同時,也沒忘記村裏的姐妹們。今年,胡曉華家的“朝陽農家醬”被雙豐鎮列為“鄉村振興車間”項目,更增強了她帶領姐妹們致富的決心。“今年開春我擴大了做醬規模,從去年的200缸增加到300缸。更讓我高興的是,兒子決定學做醬了,我不再擔心手藝失傳了”。

  心懷時代溫情,傳承不忘創新。雙豐鎮黨委書記律國峰説,“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雙豐鎮以‘産業興旺、生活富裕’為目標,以村屯為基礎,目前已建立了3個‘鄉村振興車間’,引導村民利用村屯空置房因地制宜發展豆芽菜、農家醬、白酒、黏豆包、黏玉米等特色産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傅力 記者 攝影 邱成)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