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二○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河南三項上榜繼續領跑
雙槐樹遺址出土文物牙雕蠶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4月13日在北京揭曉,河南報送的鞏義雙槐樹遺址、淮陽時莊遺址、伊川徐陽墓地上榜。至此,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已達49項,繼續領跑全國。
據悉,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共有20個項目,來自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從遺址年代來看,史前考古6項、夏商周考古4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6項、唐宋元明考古4項。
4月12日,河南3個遺址的項目代表和其他入圍終評的各地代表分別介紹了項目發掘的過程、成果和意義,並回答了專家的提問。13日,經過評審專家組的投票表決,評選出了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3個項目全部上榜。
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後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遺址,聚落結構佈局基本清晰,發現大型祭祀坑、窖藏坑、陶窯、房址等文化遺跡,出土遺物豐富。其中,大型中心居址建築前兩道圍墻及兩處錯位佈置的門道和加厚圍墻的設計,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是中國古代最早甕城的雛形。該遺址發現的三重環壕,曲度一致,時代相疊,互不打破,工程量巨大,這種形制的規劃可能蘊含一定的人文理念。另外,墓葬區內發現的夯土祭臺遺跡,係仰韶文化遺址的首次發現,為開展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在祭祀制度方面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發現的大量農作物和正在吐絲狀態的牙雕家蠶,連同青臺、汪溝等遺址發現的農業和絲綢實物等,充分證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桑文明。
淮陽時莊遺址屬於佈局清晰、功能專一的圍垣聚落,是夏代早期中原地區新出現的小型化、專門化聚落,是一種嶄新的聚落形態。系統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時莊遺址周圍1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還存在至少13處同時期的聚落,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區域性聚落群,是時莊遺址單一功能性聚落髮展的重要支撐。對於重新認識夏代早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準和國家治理能力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城,為研究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資料。
伊川徐陽墓地的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風格,墓葬等級差別明顯。在大中型貴族墓陪葬車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內還發現有放置馬牛羊頭蹄的殉牲現象,與春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戎人葬俗相同。從徐陽墓地時間跨度及所處位置分析,它與“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的陸渾戎相吻合,應為陸渾戎遺存,其所在的順陽河流域應為陸渾戎遷伊川後的聚居地和核心區域。伊川徐陽墓地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料,其表現出的文化融合與嬗變,是中原華夏文明先進性與包容性的重要體現。(河南日報記者 陳茁 張體義 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