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
遊客在汝陽縣付店鎮火廟村欣賞菊花。付店鎮在松門、火廟、石柱3個村種植優質品種菊花,吸引了眾多遊客到此旅遊。
鄢陵縣馬坊鎮前陳村一處麥田,工作人員鄭小東操作植保無人機開展噴防作業。本版圖片均為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製圖/黨瑤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2月14日,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為2022年“三農”工作劃定“路線圖”。
“三農”工作意味著什麼?
2022年是“十四五”關鍵之年,“三農”的基礎性地位也顯得更加重要。
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們吃飯問題被“卡脖子”,就會被“一劍封喉”;如果農産品品質安全解決不好,老百姓整天憂慮“舌尖上的安全”,何談美好生活;如果農業現代化這條腿繼續跛著,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共同富裕靠什麼來實現?
對農業大省河南來説,抓好“三農”工作,推動鄉村振興,責無旁貸。糧食産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大災之年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這都是我省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優勢。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河南省“三農”的短板劣勢:農業生産基礎設施仍不完善,抗災能力偏弱;農業品質效益不夠高,名優特産品少,産業鏈條偏短;農民人均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突出,鄉村建設任務繁重。
可以説,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的表現仍較突出。錨定“兩個確保”,建設現代化河南,大頭重頭在“三農”,潛力和空間也在“三農”。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端牢中國飯碗
穩字當頭,先穩糧食。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河南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義不容辭。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數千年的耕作智慧和大國“三農”的實踐一再證明,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
“實踐證明,正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我省糧食才能實現連年豐收,平均每畝增産150斤左右。”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宋虎振表示,2022年河南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756萬畝,恢復重建572萬畝水毀高標準農田,確保全年糧食産量繼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
河南省將開展農林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設立政府引導的現代種業基金,整合種業集團;依託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新鄉平原示範區為中心,規劃建設“中原農谷”;支持神農種業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重塑“三農”領域實驗室體系。
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美麗鄉村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焦作市修武縣七賢鎮宰灣村,村民張超家的洗手間,用瓷磚裝修過的墻面煥然一新,水衝式馬桶旁是洗手池。“以前用的旱廁,夏天臭氣熏天,自從改成了水衝式廁所,環境好了,心情也舒暢了!”張超説。
小廁所大民生。2022年河南省將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清潔化,當前首要任務是深入開展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動,力爭用半年時間徹底扭轉農村臟亂差局面,完善常態化長效化管護機制,確保有人管、有經費、有制度、可持續。
環境美,生活美,還需文化豐。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基層治理,培育文明鄉風,以優秀鄉村文化提振農村精氣神,美麗鄉村既“塑形”又“鑄魂”。
鄉村美起來,成為城市的生態屏障、鄉愁寄託和心靈驛站,城市與鄉村美美與共,才是真正完整的美麗中原。
帶動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大循環
千年夢想,百年奮鬥,一朝夢圓。2021年,河南省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絕對貧困消除了,但脫貧的基礎還不穩固,脫貧地區産業還有不少同質化現象,特別是2021年災情和疫情疊加,河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面臨不小壓力。
“我省將抓好扶貧産業發展,深入實施田園增收、鄉村旅遊、電商流通等産業發展十大行動,支持帶動脫貧人口就業較多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帶動脫貧戶、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大循環。”河南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奎立説。
在光山,“一畝油茶半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在正陽,花生系列産品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全國花生價格,正陽“説了算”……“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全省農業版圖更加豐富多彩。
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實現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應培盡培、願培盡培,把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支撐優勢。
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在清産核資的基礎上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三農”藍圖已然繪就,鄉村振興加速奔跑。(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