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慶祝20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推出《致敬最美勞動者》系列報道,聚焦拼搏進取、創新突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代表性人物,致敬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創新追求的勞動者,展示他們拼搏向上的精氣神,展現責任與擔當。本期採訪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陳連義,講述他傳承官窯文化、再現官瓷風華的故事。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仝瑞勤):在古城開封,有一個對官窯文化、官瓷藝術孜孜追求,從兼收並蓄到獨出心裁,從繼承傳統到發展創新,靠著執著和毅力傳承官窯文化、與時俱進堅守匠心的“奇人”,他就是陳連義,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技師、非遺傳承人。
陳連義在打磨作品 受訪者供圖
官瓷指北宋官窯所生産的瓷器,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代表著中國青瓷藝術的至尊和榮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産。
1996年,陳連義畢業于河南大學工藝美術系。偶然的機遇,陳連義和官瓷結緣,並決定傳承官瓷文化、復原官瓷。由於官瓷技藝失傳已久且存世器物較少,再加上相關文獻記載只有只言片語,缺乏學習借鑒的樣本和資料,陳連義的復原工作困難重重。
為此,他翻閱大量的書籍,走訪各大窯區,拜會眾多大師、學者和專家,深入挖掘梳理官窯文化,逐步了解掌握了官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官瓷的造型、釉色、典型特徵等。
“在宋代文獻《政和五禮新儀》中發現了關於官瓷的記載,説官瓷禮器主要是倣照夏商週三代青銅禮器為藍本製作的。”陳連義介紹説,由於作為國儀之用,官瓷在造型上古樸莊重、雍容典雅,多為粉青、月白、天青等素色面,器型有瓶、洗、尊及各種倣青銅器型。粉青釉色、鱔血裂紋、紫口鐵足是官瓷的典型特徵和獨特魅力。
經過不斷學習、反復實驗,克服重重困難,陳連義成功復原了北宋官瓷古樸敦厚的造型。在釉漿配比時,每一種原料的劑量都要嚴格把控、分毫不差,通過多年的反復試驗,他才找到了釉漿的最佳配比方式。在官瓷製作材料上,經過將近15年的反復試驗,他發現利用“開封本土黃河泥+煤矸石”燒官瓷,可降低成本百分之五十。
“試驗的過程是真難。剛開始用黃河泥燒制的時候,發現溫度一高就癱軟不成型,經多方尋找考究,我們又嘗試加入煤矸石。但配比很難掌握,就只能一次一個比例,一點一點、一批一批進行試驗。同一劑量配比,經常這次燒成了,下次又不對了。這就要繼續試驗,一直找到最具有穩定性的配比。”至今回憶起來,陳連義還是感慨頗多。
一尊禦品官瓷,凝聚著智慧與巧思。“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做出來的。真正的藝術品,除了需要技藝支撐,更重要的還是要有文化概念。如果只有技藝,沒有文化底蘊,作品就沒有靈氣。”陳連義認為,好的官瓷作品就要達到表裏如一,內涵和外形都要好,不但要有精美的外表,如紫口鐵足、龜背片、鱔血紋、釉色粉青、圓潤如玉等,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這樣才稱得上精品,才能被廣為流傳。
官瓷作品 受訪者供圖
文化傳承,貴在創新。多年來,陳連義在繼承官窯文化的基礎上,在作品中融入了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的諸多理念,創新出與時俱進的新時期官瓷文化藝術品,深受社會歡迎。如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中國聖人》系列作品,展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不器》系列作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蓮花如意》系列作品,弘揚焦裕祿精神的《焦桐尊》系列作品等。
“我覺得工匠精神,‘德’是第一,然後要持之以恒、用心去做事情。”陳連義説,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首先要厚德,其次是堅持,能夠持之以恒做下去,再一個是要用心去做,精益求精。
“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再累、再苦也是幸福的、快樂的。我每次試驗成功,真的是興奮得不得了。特別是經過五年、六年創造出來一件滿意的作品,那更是高興地能蹦起來。這種快樂是拿什麼都代替不了的。”陳連義笑著説。
持之以恒、用心做是他設計創作過程中的制勝法寶。“你用腦子、用心在觀察一件事物的時候,你能觀察地更仔細。”陳連義在設計作品時,總是不斷尋找可能存在的千分之一的缺點,精益求精,直到再也找不到能修改的地方了,然後他會把作品先放一放,等過段時間再看,就會發現新的不一樣的東西。就這樣反復打磨,精雕細琢,才不斷創造出一件件滿意的作品。
近年來,中國瓷器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危機是傳承人較少,尤其是願意獻身傳承事業的青年人較少。“當前,在文化和技藝傳承方面還是很難的。一是很多年輕人對官瓷文化不夠了解,因此缺乏興趣;二是很多人看不到做這件事的社會意義和價值,認為官瓷的功用和市場具有局限性,學習技藝過程又過於艱辛,所以願意學並能長期堅持下來的人很少。”陳連義説。為此,他除了積極開展師帶徒、工匠帶徒工作以外,還跟學校合作,在學校開展相關課程進行教學、傳授。
根植于黃河沃土,承載于官瓷文明,創新於時代高點。為傳承官窯文化,再現官瓷風華,陳連義潛心研究20載,守住文化的精髓,守住匠人的初心,在創新中將藝術性與實用性融為一體,讓藝術為生活服務、生活因藝術而更美好,讓官瓷在新時代、新開封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