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原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心區域(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連日來,河南文博界掀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開始,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5月29日,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魏興濤。
魏興濤説,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時也是考古學探索中華文明的重要地區。以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為標誌,中國考古學已經過百年發展。百年來,中國考古學在文明起源問題上持之以恒、賡續前進,諸多重要節點與河南相關。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發掘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遠古之文化”;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以考古學探討中國早期文明的開端;1931年安陽“後崗三疊層”的發現,推動田野考古科學化發展;20世紀50年代鄭州二里崗遺址的大規模發掘和鄭州商城的發現,揭示出年代早于殷墟的商代前期都城;1959年在伊洛河谷地發現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其年代較二里崗文化更早。百年實踐證明,以殷商文明為基點向前追溯是探索文明起源的正確之道。
21世紀以來,中國考古最重要的事件當數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以下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源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魏興濤告訴記者,鄭州商城和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引導文明起源的視線向更早時期延伸。內蒙古赤峰紅山、安徽馬鞍山淩家灘等遺址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拓展了研究者的視野,進而推動區係類型理論框架下更廣區域內多元一體文明進程的研究。新世紀以來,靈寶西坡、杭州良渚、鞏義雙槐樹等著名遺址的考古成果,不斷更新著對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的認識和理論概括。
魏興濤説,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研究區域,河南主要有靈寶西坡、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等遺址參與發掘與研究。其中主要課題“潁河中上游流域聚落群綜合研究”“靈寶鑄鼎原聚落形態研究”“鄭州西山城聚落形態研究”等,發掘與研究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為文明探源研究作出了貢獻。
在採訪中,魏興濤不斷強調多學科融合的重要性。他説,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多學科合作是催生新學術生長點的重要法寶。河南長期以來是科技考古的試驗田和主舞臺,為多學科研究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科技檢測和研究的材料。當然,多學科融合不僅包括與科技的融合,也包括與歷史學等人文學科的融合。
魏興濤説,河南地處中原,中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中心區域。認識中華文明、詮釋中華文明,河南考古人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河南日報記者 張體義 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