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潮涌“豫”爭先(“十大戰略”進行時) ——以能力作風建設推進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
2021年,河南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600億元、增速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82倍;
2022年前7個月,河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已達620.8億元,超過2021年全年成交額。
數字接連攀高,勾勒出中原大省加速推進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堅實足跡,更折射出河南點燃創新引擎後,撲面而來的澎湃動能。
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走好“華山一條路”。創新突圍,唯有一拼——這是基於現狀作出的清醒判斷,更是關乎未來的重要抉擇。
站位高、謀劃實、步子快、幹勁足。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以來,“創新”已經成為河南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成為中原大省的最新標識和醒目前綴,成為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響徹廣袤中原上空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創新驅動,賦能高品質發展
7月25日,國內第一個抗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片獲批上市。由河南科學家常俊標教授領銜成功研發出的這款1類創新藥,為全球抗疫開出中國“藥方”、作出河南貢獻。
一款新藥帶來一條産業鏈。阿茲夫定從研發、原料藥生産、製劑生産到銷售總部,均已落地河南。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互為支撐,如金風玉露相逢,必將活力無限。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場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變革,成不了創新高地,就會淪為發展洼地。
ITO靶材項目已進入産業化階段。今年3月揭牌以來,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講起了“中國靶”自立自強的創新故事。
由於選不出大尺寸的ITO靶材,中國被“卡脖子”很多年。何季麟團隊起初做研究時,由企業提要求,科研來實現。然而當團隊拿著樣品去檢測時才發現,閉門造車出來的東西無法“變現”。
研究一定要以應用為導向。科研團隊調整思路,經過20餘年科技攻關,實現了大尺寸ITO靶材全流程製備的國産化。河南省生産的ITO靶材首次成功應用於京東方高世代TFT線,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努力推動更多産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成為中高端、關鍵環。
從盛夏到隆冬,從早春到金秋,一場場會議安排部署,一次次調研悉心指導,創新步伐鏗鏘有力。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擔任省科技創新委員會雙主任,已主持召開7次會議,審議研究51項重要議題,主要領導上手抓、具體抓、全程抓。
抓龍頭帶動。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是實施“第一戰略”的“一號工程”。9月1日起,《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施行,為一家科研單位“量身打造”一部法律,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這在我國尚屬首例。舞龍頭、帶全局,抓關鍵、布大棋。河南省科學院定位為新型研發機構,研究所、實驗室、産業研究院均為獨立法人,首席科學家擁有決定性技術路線決定權,6個研究機構啟動運行,瞄準最前沿領域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天”“地”“橋”融合……在這裡,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抓平臺搭建。兩批、6家河南省實驗室揭牌不久,龍子湖新能源實驗室、中原食品實驗室掛牌也已箭在弦上。産業研究院、中試基地批次推進,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啟動建設,河南正向科技創新“無人區”發起衝鋒。
凝練一流課題、培育創新主體、集聚一流團隊……中原大地上,創新的大廈“三天一夯土,五天起一層”。
發展“引擎”由創新發動,“點火”的是制度改革,河南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打出一套“組合拳”。
重大項目“揭榜挂帥”,誰有本事誰來幹。“我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裝備智慧化,成品率也從80%左右提升到98%以上。”鄭煤機信息管理部副部長白建朋興奮地説。
這個難題如果靠企業自己解決,至少需要50人的團隊花一兩年的時間。項目經河南省科技廳發佈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艾普工華的科研團隊,一年之內就拿出了解決方案。
企業出題、政府立題,真正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河南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先後出臺《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關於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工作方案》,河南制定了創新“規劃圖”和“路線圖”。
華山艱險,道阻且長。一旦登頂,風光無限。
優化佈局,發力“雙一流”建設
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全力打造“雙航母”;
遴選7所高校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第二梯隊,加快培育“後備軍”;
建設1至3所高水準中外合作大學,組建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學,在沒有本科高校的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設立本科高校……
與建設現代化河南相呼應,以回應群眾期盼為初心,河南教育加速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
對標一流,高等教育起高峰。
推進高校結構佈局、學科學院、專業結構“三個調整優化”,提升辦學水準;搭建高端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推動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
産教融合,職業教育建高地。
推動職業教育改革,一方面提升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另一方面推動職業院校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助力“技能河南”建設。
哪創新要素富集、教育資源豐富,哪發展品質層次就高,後勁潛力就大。
這幾天,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王向宇馬不停蹄,穿梭在寧夏和河南之間,查看解決環氧化催化劑開工生産中遇到的問題。王向宇團隊的科研成果在8個省市區轉化應用,新增效益54億元。“教授團隊進企業”,鄭州大學正在推進的這項改革,不僅為企業解決了難題,也把最前沿的問題帶到課堂上。
8月20日,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康相濤教授再次來到固始縣,為大別山食品産業學院揭牌,農大與固始縣産教融合、校地合作又開新篇。曾經不為人知的固始土雞,經他改良培育後身價倍增,成為老鄉致富的“金鳳凰”。大別山食品産業學院的揭牌,既助力鄉村振興,也將有益於學校高品質人才培養。
提高科創能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河南在全省高校中發出“起跑令”。今天步履越堅實,托舉未來的能力就越強。
引育並舉,築好人才“蓄水池”
2022年6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受聘擔任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受聘擔任河南大學校長。兩所“雙一流”齊齊邁入院士校長領銜時代。
頂尖科學家、高層次人才紛紛加盟,本土培育人才連連冒尖,最近一段時間,河南“佳音”不斷。
就在2021年,河南省農科院許為鋼研究員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35名專家入選國家重點人才計劃,遴選支持203名“中原英才計劃”人選。去年河南共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950人,2022年以來已引進1500多人。
河南在加大引才、育才的同時,注重穩才、留才,以近悅遠來的人才政策,吸引各方優秀人才。
穩人才,拼的是環境;留人才,看的是服務。
實施“1+20”一攬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梯次培育;實施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等人才強省“八大行動”;聚焦住房、落戶、子女教育等“瑣事”,為高層次人才來豫發展解除後顧之憂……讓人才踏實創新、安心創業。
心儀的辦公場地快速得到落實,融資難的問題專人上門解決。成立僅兩年,公司技術骨幹舒心做科研,中原動力迅速成為我省智慧機器人産業的一匹黑馬。
33歲的金陽,在美國讀完博士後入職鄭州大學,學校專門成立“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所”,由這位優秀青年人才牽頭推進電池儲能相關研究。“老家河南越來越有吸引力了。”金陽感慨道。
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引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飛來”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博士回來了……豐沃的中原大地上,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競相奔跑。各路人才走到科技創新的前臺、走上事業發展的舞臺,成為創新河南的自信和底氣。
“我再一次誠邀海內外的科學家、傑出青年學子,尤其是河南籍的優秀人才,積極投身河南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的火熱實踐,在這片沃土施展才幹、成就夢想!”面向世界,樓陽生再次發出深情呼喚。
創新驅動,前景激蕩人心。
乘勢而上,河南奮力躍升。(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