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華文明起源 河南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又有重要收穫
來源:河南日報  |  2022-11-28 09:29:12

  原標題:從仰韶文化研究探索中華文明起源 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又有重要收穫

探索中華文明起源 河南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又有重要收穫

仰韶村遺址出土文物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11月27日,在三門峽舉辦的首屆仰韶論壇上,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披露了澠池仰韶村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宜陽蘇羊遺址等取得的考古新發現、研究新認識,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又提供了新實證。

  仰韶村遺址:首次發現高等級房屋建築遺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從2020年8月啟動一直持續至今,發現遺跡豐富,有房址、壕溝、窖穴、墓葬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遺物。在遺址南部發現一座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築基址,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推測面積在130平方米以上,從層位關係和出土遺物初步判斷為仰韶文化晚期。在中部發現4條大型人工壕溝。仰韶村遺址首次發現高等級房屋建築遺存,為研究仰韶遺址及豫西地區仰韶文化時期房屋建築的類別、形制、技術等提供了新材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偉説,考古發掘深化了對仰韶村遺址文化內涵的認識,表明該遺址內涵豐富,學術價值較高,是澠池盆地一處大型中心聚落。

  北陽平遺址:發現多重環壕

  靈寶鑄鼎原聯合考古隊2022年繼續在北陽平遺址北部及中南部發掘,發現仰韶文化房址7座、壕溝2條等。房址中F5為大型圓角方形半地穴式,現存面積172平方米、房內面積約150平方米,是該遺址目前發現的最大房址,房內有2處用火設施,居住面涂朱。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説,該遺址已發掘的仰韶中期房址分深穴和半地穴式兩種,有大、中、小不同規模,其中半地穴式房址與周邊遺址同類房址結構、建造方式、建築材料等基本一致,表明仰韶中期房屋建造已趨於模式化和成熟化,尤其是F2炭化木構件的發現,為史前建築研究提供了難得資料。在遺址偏南部勘探發現3條東西向壕溝,其中2條年代基本一致,很可能在仰韶中期聚落南部有二重或三重環壕,初步顯示北陽平遺址具有更強防禦能力。

  黃山遺址:發現仰韶中晚期糧倉群

  南陽黃山遺址曾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一直在進行,截至2022年11月,在山東臺地、山西崗地等地進行發掘,出土數以千計的仰韶、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遺跡。仰韶中晚期,地面圓形糧倉群密集出現,其中面積50平方米糧倉同一層面就有5座。碼頭清理約三分之一,在岸上發現豐富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建築遺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介紹,黃山遺址科技考古成績突出,植物考古發現大量粟和稻顆粒,整個遺址中雜草種子稀少,或許該遺址並不從事農業生産,其食物資源可能由供給或貿易而來。動物考古確定整豬和下頜骨均為家豬。

  馬俊才説,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製作特徵明顯的中心性聚落。仰韶早期大型夯基房址、中晚期坊居建築與作坊址、形制體量類似的糧倉群、多人一次性合葬墓、規模很大的碼頭與運河、寬大的西外壕等遺跡極其罕見。

  蘇羊遺址:發現龍山時期大型墓地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導下,依託“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項目,從2021年3月至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對蘇羊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了人工環壕、生活區、墓葬區、人工湖沼等重要遺跡現象。考古發掘發現了仰韶時期人工環壕1條、房址42座、灰坑256座,多人埋葬坑1座,發掘出土數以萬計的遺物。發現龍山時期房址1處、灰坑16座、灰溝2條、墓葬9座。通過調查、勘探發現了龍山時期墓葬區,面積約1.5萬平方米,目前在此區域已發現300余座排列整齊的墓葬。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趙曉軍説,從出土遺物看,蘇羊遺址存續時間從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到龍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從早到晚發展連續穩定,文化譜係一脈相承,且含有大溪、屈家嶺、紅山、大汶口等諸多文化因素,為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河南日報記者 張體義 溫小娟)

 

編輯:鄧高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