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驚艷世界的羅山,究竟有多美——羅山縣生物多樣性保護在聯合國破局出圈探秘
遠眺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懷強 攝
放歸野外的朱鹮在水面捕食嬉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杜堰河鷺鷥濕地自然保護區。 羅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當地中小學生來董寨觀鳥。
白冠長尾雉在林間起舞。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3月5日,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2022年12月,由中國領導和推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最具歷史性、里程碑意義的成果,是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藍圖、設定了目標、明確了路徑、凝聚了力量,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這是中國首次作為主席國領導和推動聯合國環境領域重大議題談判取得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歷程上打下了深深的中國烙印。
在這次會議上,信陽市羅山縣作為全國唯一受邀縣(區),縣長余國芳向世界各國代表詳細介紹了打造生物多樣性樣板並展示了構建萬物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羅山驚艷亮相,讓世界矚目!
“東方寶石”驚艷世界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3月14日,走進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煦的陽光透過樹林,灑在碧綠的田野上。一隻朱鹮從河谷濕地中飛起,長長的尖嘴叼著一隻泥鰍,朱紅色地翅膀優雅地在長空留下一抹驚艷。
有著鳥中“東方寶石”美譽的朱鹮,2007年起在這裡安家,羅山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個朱鹮遷地保護和再引入野化放歸地。從那時起,董寨建起朱鹮繁育中心,投鉅資用於朱鹮的繁育、野化、放歸等科研和保護。
與朱鹮一起,從陜西洋縣遷來安家的,還有國內著名的朱鹮保護和繁育專家黃治學。16年來,在黃治學的帶領下,董寨人工繁育出朱鹮280隻,分六批野化放飛127隻,野外繁育出飛幼鳥360隻,朱鹮子三代以後幼鳥相繼出生,野外種群存量超過400隻,呈穩定發展趨勢,具備了自我繁衍擴群能力。朱鹮野外分佈數量及範圍不斷擴大,擴散到周邊3省6市十幾個縣區。
董寨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朱家貴自豪地説:“朱鹮的成功繁殖、野化放飛及生存領域的持續擴張,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突出的最好例證。”
經國家批准,董寨先後分5次,向四川峨眉山、鄭州、浙江杭州、湖南漢壽和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遷出朱鹮58隻。從遷入到遷出,“吉祥鳥”朱鹮成為人類拯救保護瀕危鳥類的成功典範,作為中國亮麗的生態名片,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2022年12月18日,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的“河遇中原”主旨論壇上,繼河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仲田、洛陽市常務副市長孫延文之後,余國芳站上世界的演講臺做主旨報告,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羅山實踐。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潘茂盛,隨後也向世界各國代表分享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董寨”的經驗和做法。
“鳥類天堂”全民守護
南枕大別山,北臨淮河水,羅山山環水繞,鐘靈毓秀。優越的生態環境,讓這裡成為中部地區的“基因庫”,境內分佈有高等植物189科1903種,野生陸生脊椎動物426種,鳥類334種。
1982年,河南省批准建立以白冠長尾雉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董寨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羅山成為“鳥類天堂”。1983年,董寨率先開展白冠長尾雉的人工飼養繁育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
1985年1月,高中沒畢業的郭廣森,接過幹了半輩子林場工人的父親郭瑞林手中的鍬鎬,成了董寨自然保護區白雲管護站的護林員。
38年來,郭廣森守著這片“鳥類樂園”,看著兒子郭明鵬在這裡出生、長大,考走上大學又“飛”回大山。如今,老郭的孫子郭本研已經7歲了,小傢夥從蹣跚學步開始,最喜歡的就是跟著爸爸、爺爺進山喂鳥。老郭父子也成了中國攝鳥圈和愛鳥人中的名人,無數人通過他們,來到大山深處觀鳥、護鳥、研究鳥、拍攝鳥。
38年來,這裡白冠長尾雉的野生種群發展達3000隻以上,羅山因此被譽為“中國白冠長尾雉之鄉”。“不到羅山董寨,不算愛鳥達人”,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從各地趕來,欣賞這裡以白冠長尾雉、朱鹮、藍翡翠、發冠卷尾、仙八色鶇等明星鳥為主體的人林相依、人鳥和諧的動人景象。
羅山因勢利導發展觀鳥經濟,引導全社會愛鳥護鳥,群眾自發成立觀鳥聯盟、社工協會等6支民間公益組織,志願者達5萬多人,形成公眾參與,專家、協會、企業、志願者高頻互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常態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宣傳。
在羅山縣城鬧市中有一片濕地,生長著上百畝素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的水杉,林中棲息著上萬隻十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鷺鷥,甚至有大白鷺、蒼鷺、綠鷺等世界瀕臨滅絕的鷺鷥品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馬超德博士稱讚“迄今為止還沒有見過鳥與人相處的距離如此之近、密度如此之大”。
余國芳坦言,為了守護好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縣裏在此規劃了杜堰河鷺鷥濕地自然保護小區,職能部門齊抓共管聯手護衛,群眾自發成立環保志願者協會和鷺鷥濕地保護協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這裡設立“中華鷺鷥保護地·羅山”項目,點面結合、防治一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在羅山形成,實現土地、山林、鳥類、水域全覆蓋。
“生態寶庫”世界共享
總面積4.68萬公頃的董寨自然保護區,涉及靈山、鐵鋪、彭新、山店、朱堂、青山等6個鄉鎮,設有3個科研單位、7個管護站和15個管護點。
管理局科技宣傳股股長裴國政一路帶我們跋山涉水、繞村入林,像行走在自家田間地頭一樣。家住山東煙臺的裴國政,三年前大學畢業來信陽旅遊,恰好遇上當地事業單位招聘。一眼就愛上羅山的他當即報名應考,順利成為這裡一名自然保護和鳥類科研工作者。
我們的汽車沿著蜿蜒的小路在山林間穿行至七里衝管護站,恰好遇見巡山回來的站長趙勇和鳥類環志站副站長張俊峰,二人手中都拿著一個黑布袋子。
打開布袋,露出了裏面裝著的二次撞網被捕獲的黃腹山雀和畫眉鳥。記錄環號、穩重、測量、採集咽拭子……給兩隻“精靈”耐心細緻地做完“體檢”,來到院中把手一揚,小鳥又歡唱著飛回山林。
“我們正在配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鄭愛華團隊完成關於鳥類活動的科研項目。”趙勇解釋説。
1968年,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先生指導成立了專門的鳥類科研機構,至今董寨自然保護區已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中科院動物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的研究合作關係,這裡成為國內外鳥類專家最愛的教學、科研基地。通過合作帶動,董寨自然保護區也培養出鳥類保護專家3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27項,科技進步獎8項。
“萬物和諧共生,成果世界共享。”信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山縣委書記周哲表示,羅山已將董寨打造成為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物種繁衍馴化及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旅遊和可持續利用為一體的“生態寶庫”,取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功實踐,向世界呈現著生物多樣性的獨特魅力。(河南日報記者胡巨成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