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3月21日,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選。
州橋位於今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約50米,是北宋東京城禦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唐建中年間(780—783年),時稱“州橋”,五代稱“汴橋”,宋代改稱“天漢橋”,因“正對大內禦街”又名“禦橋”。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因黃河洪水灌城,被泥沙淤埋。
汴河西壁剖面
為加強開封宋都古城保護、深化北宋東京城的研究,自2018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州橋遺址開展了持續性的考古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州橋遺址共完成發掘面積4400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117處,包括河道、水工設施和橋梁等。
東側探方的考古發掘情況清楚地顯示了自唐至清汴河河道的變化情況。唐宋時期汴河寬度為25~28米,河堤距地表深度為9.50~10米,河底最深處距地表深度為14.50米,河道中還發現疑似宋代沉船遺存。金代河道逐漸淤沒、變窄,金末汴河因遭受洪水而淤沒。元代開始在汴河進行“木岸狹河”工程,河道繼續變窄。明初期為便於漕運,曾對汴河河道進行疏浚,河道寬度為25~28米,明末汴河逐漸變為城內的排水溝,河道頂部寬度變為6~8米。清代汴河經過了簡單的疏浚,河道寬度為13~14米。西側探方發現了結構基本完整的明代州橋、金龍四大王廟和宋代石壁,石壁最長約23.20米,雕飾海馬、仙鶴和祥雲。
州橋遺址全景照(西向東)
根據考古發掘結果並參考文獻資料,推測宋代州橋為柱梁平橋,橋下密排石柱,現已不存,兩側石壁黏合劑以沙土為主,兩岸石壁的氧化物組成、物相組成及含量與滎陽段溝河區域石塊極為接近。現存州橋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橋橋基基礎上建造的單孔磚券石板(拱)橋,本體黏合劑以石灰為主。
州橋是大運河遺産的典型代表,亦是北宋東京城禦街上的重要交通點,其考古發掘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首先,州橋的發掘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佈局具有重大意義,為探討北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禮儀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其次,其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産的空白,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也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築技術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最後,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其規模、題材、風格等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準,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此外,此次參選遺址的考古工作,深刻體現了多學科合作與公眾考古理念的發展。考古工作者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樹立了多學科合作、精細化發掘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數字考古、實驗室考古、文物保護等方面資料的積累。同時,加大了公眾考古方面宣傳力度,努力講好物質背後蘊含的故事,讓考古工作為未來的遺址保護展示提供更科學的資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