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累計開行近八千班 “黃金列車”開成國際“帶貨”主流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牢記囑託·沿著足跡看變化
4月1日,伴隨著長長的汽笛聲,一列滿載著日用百貨、貨車、醫用紗布塊、機械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從鄭州國際陸港駛出,開往西歐比利時列日。此趟班列的開行,將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在歐洲及沿線區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使更多企業優質産品乘上中歐班列“快車”走出去。
近年來,河南開放通道優勢凸顯,陸上絲綢之路由“連點成線”到“織線成網”,聯繫了“一帶一路”沿線經濟,聯繫了“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也聯繫了“一帶一路”各國人民的心,打造出功能齊全、服務高效、內捷外暢的內陸開放新高地。
牢記殷殷囑託
“陸上絲路”畫卷徐徐鋪展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鄭州國際陸港時,勉勵鄭州國際陸港要“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做貢獻”,為中歐班列高品質開行與鄭州國際陸港開放平臺建設發展指明瞭方向。
九年來,鄭州國際陸港公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鄭州時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拉高標杆、持續加壓奮進,鄭州國際物流通道樞紐建設呈現服務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
近年來,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加速馳騁于亞歐大陸間,成為中歐經貿合作的“橋梁”。經過多年的發展,該班列穩居中歐班列“第一方陣”,做到開行品質領先、市場化程度領先、創新能力領先、硬體設施領先、信息化程度領先和國內國際雙物流樞紐網絡佈局領先的中歐班列典型。
作為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樞紐城市,鄭州全力促進中歐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加快形成“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國際物流體系。2020年7月6日,鄭州以創新能力、高品質開行、信息化應用水準、班列運營規範、區位條件優勢、中歐班列樞紐效應等優勢,獲批國家五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中東部唯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目前,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向西經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出境直達歐洲、中亞;向北經二連浩特、向東北經滿洲裏、綏芬河出境至蒙古國、俄羅斯到達歐洲;向東打通了日韓—鄭州—歐洲、日韓—鄭州—中亞的多式聯運快速通道;向南經廣西憑祥、欽州港實現與RCEP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連接空港、海港,通過空鐵、海鐵聯運過境中轉,實現陸海空絲綢之路的無縫銜接。
開闢國際貿易“新選擇”
建成對外開放“新通道”
2013年7月18日,首班從鄭州出發至德國漢堡的國際貨運班列開行。這標誌著河南省陸上絲綢之路建設實現“從無到有”的實質性進展,彌補了河南省“不沿邊、不臨江、不靠海”的短板,為河南省對外貿易物流降本增效、提質擴量提供運力保障,助推鄭州成為內陸省會對外開放前沿。
經過近十年的成長,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發車數量從2013年全年開行13班增長到如今累計開行近8000班,以平均每週去程16班、回程18班的高頻次實現班列常態化往返均衡對開,形成覆蓋歐洲、中亞、東盟和亞太(日韓等)“20個境外直達站點、8個出入境口岸”國際物流網絡,業務範圍輻射40多個國家140多個城市,境內外合作夥伴已逾6000家。
十年前,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是河南省內陸地區除海運、空運以外的“新選擇”。現如今,河南省陸上絲綢之路已從起初的“商貿路”逐步發展成産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從早期的“新選擇”變成企業合作的“穩定器”。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
寫好開放發展的時代答卷
記者了解到,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自運營以來不斷創新,在全國中歐班列中,率先推出了一單制、門到門、數字班列、冷鏈班列、特種箱(挂衣箱、開頂櫃、雙層櫃等)和運貿一體化等一系列創新舉措。
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由最初的班列業務進軍到國際貿易,並實現“以運帶貿,運貿一體”發展,改變過去進口商品銷售路徑從沿海向內陸的傳統格局,成為中歐班列帶動産業發展的旗艦項目。同時帶動功能性口岸聯動發展,成為中部地區首條跨境電商商品物流專線和全國首條進出口雙向運郵集散分撥的運輸通道,引領帶動汽車、肉類、糧食、跨境電商等口岸經濟融合發展,貨運種類由最初的單一産品拓展至目前涵蓋上萬種産品,門類齊全、貨源多樣,形成班列帶産業、産業促班列的發展格局,助力樞紐經濟、口岸經濟發展。
疫情防控期間,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持續保持常態化開行,為保障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暢通貿易通道,為穩外貿和保國際供應鏈、産業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進一步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未來,鄭州國際陸港將持續圍繞“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建設,努力構建全省陸港聯動發展體系,做大做強“中豫號”中歐班列硬實力,加快構建“班列+”開放綜合平臺體系,不斷提升中歐班列(中豫號·鄭州)對外競爭力和話語權,為加快建設開放強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貢獻力量。(鄭州日報記者 王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