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0余名專家齊聚南陽,論道光電産業創新生態圈建設 追光逐電 “鏈”就千億級産業(全力拼經濟 各地在行動)
作為現代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光電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先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行業。在山清水秀的南陽,光電産業也已歷經了50多個春秋的發展演變。
能否將南陽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光電産業基地?如何在南陽打造出千億級數字光電産業集群?答案離不開“創新”二字。
4月18日—19日,作為環河南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建設的重要部分,光電産業創新生態圈建設專場活動在南陽舉行。來自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2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光電産業、金融領域等企業代表200余人共聚南陽,論道光電産業發展之策,為南陽打造千億級光電産業集群蓄勢賦能。
作為國內光學領域的龍頭企業,中光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智超已深耕先進光學與功能薄膜研究推廣整整40年。
談到南陽光電産業在新一輪發展中取得的成績,他舉了一個例子。“如今,全球65%的數碼光學零部件來自南陽。換句話説,我們現在所用到的各種數字投影機,全球每100台裏至少有65台與南陽緊密相連,要麼是核心零部件,要麼是光學引擎,要麼是整機——這是南陽開闢出的一條以微顯示技術為核心的數碼光電發展路徑。”
但對以中光學為代表的大量光電企業而言,想要更進一步,就意味著要面對新的挑戰。“卡脖子”技術難題如何突破?能否獲得持續穩定的高水準科研支持?
河南省科學院及時拋來橄欖枝,與南陽市政府簽約共建河南省科學院光電研究所。“我們將依託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建設,發揮省科學院科技創新策源地動能,積極佈局建設各類創新平臺,通過延鏈、補鏈、強鏈開闢新賽道,推動一批數字光電、光晶片等領域優質企業在南陽落地佈局,助力南陽特色産業集群發展,加速建設現代化河南。”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院長徐紅星表示。
“企業出題,科學院答題,地方政府支持”——作為河南省重要的人才“蓄水池”和科技創新的“最高峰”,河南省科學院提出的創新科研組織方式,正當其時。這種創新模式與中光學等企業的期待不謀而合,也收穫了參會嘉賓的一致好評。
“這種同題共答的模式太好了,能夠降低企業創新風險與經營成本,實現企業家與科學家良性互動。”李智超感慨,唯有聚集更多世界頂尖人才來實現顛覆性創新,方能推動河南光電産業的升級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國家到底需要什麼?企業到底遇到哪些困難?我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是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切實為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做有組織的、高水準的科學研究,讓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産力,服務企業創新需求和地方産業升級。”華中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曹攀輝表示。
圍繞光電産業創新生態圈建設和河南光電産業佈局發展,專家們紛紛建議支招。
武漢長盈通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廉正剛提到了産品開發中的痛點問題。“儘管光谷有大量光電子企業,但大多不具備光學計量校準的能力。這件事困擾我許久,開發出一款新産品,卻沒有人能給我們做認證,需要反復跑到客戶那裏溝通交流。”
這個問題隨著該公司佈局和引進光學計量檢測站點而解決。廉正剛由此建議,河南在發展光電産業的關鍵時期,除了不斷提升製造水準,打造完整産業鏈也需要具備相應的配套設施能力,可以考慮佈局區域性計量檢測機構,為提高産品品質和生産效率提供幫助。
“我是鄭州人,看到重建重振的省科學院平臺日益搭建完善,對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越來越有吸引力,內心非常高興。我期待著通過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建設,與省科學院開展更多實質性合作,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廉正剛説。(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師喆 河南日報通訊員 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