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十八彎。在黃河出黃土高原的最後一道峽谷,聳立著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母親河經此,給三門峽市帶來斑斕顏色。
以黃築基 種出特色農産品
三門峽市位於小秦嶺末端,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質條件,使這裡發展起適合高山丘陵地帶的特色農業。寺河山的蘋果、焦村鎮的葡萄、盧氏縣的連翹……
厚重的黃土地綿綿不斷地滋養著三門峽人,三門峽人也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保護著黃土地的生命力。目前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5%,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示範區19個、面積4萬畝以上。全市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44家,銷售總收入40.15億元,農産品加工轉型升級。數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靈寶市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寺河蘋果小鎮,已完成物聯網、智慧果園及蘋果追溯系統等場景建設,吸引了京東、德邦等10余家快遞物流公司入駐。
這是2020年9月8日在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鎮東寨村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新華社記者朱祥 攝
為了更好地保護腳下的這片黃土地,今年三門峽市將完成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黃河之濱的崤函故地,朝著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邁進。
沿河治理 厚植生態綠色
進入秋季,三門峽市的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最美的時節:山巒疊翠,鳥鳴清澗。這裡是黃河入豫第一站,是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是全國第二大黃金主産區。
過去半個世紀,受利益驅動,這裡粗放無序開採,數十萬人在山裏工作、生活,小秦嶺森林出現一塊塊“斑禿”,地表崩塌,河流污染。
這是2022年7月8日拍攝的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封堵坑口、清運礦渣、播撒草籽、栽植樹木……2016年起,三門峽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坑口1500余個,退出規上企業100余家,以年損失上百億元地區生産總值、轉崗10萬餘人的代價,全面修復小秦嶺生態環境。
“治理後的大山恢復了寧靜,山裏空氣好了,從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了,我們現在飲用的都是山泉水。”護林員張高弟高興地説。
生態好不好,看鳥兒往哪跑。在三門峽市中心城區,以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代表的黃河濕地,是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之一,每年吸引棲息越冬的白天鵝超過1.6萬隻、佔全國2/3以上,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
2022年11月22日,天鵝在三門峽黃河濕地嬉戲。新華社記者郝源 攝
18條黃河一級支流實現“清水入黃”,百里生態廊道沿黃河蜿蜒,千里城市綠廊生機盎然,10萬畝礦山治理復綠增彩,30億立方米庫區泥沙綜合利用……近年來,三門峽“十百千萬億”工程聯動、“山水林田湖草沙”項目並舉,築起“保衛黃河”的綠色屏障。
以紅鑄魂 激活文化本色
八路軍澠池兵站、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三門峽有著諸多紅色的印記。
今年暑假期間,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的紅二十五軍軍部紀念館迎來客流高峰。每年到這裡參觀的人數達到5萬餘人次,帶動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的盧氏沿線6個鄉鎮26個村的特色農副産品銷售和餐飲業快速發展,1200余戶群眾受益,年收入總和達到5000萬元以上。
靈寶市朱陽鎮紅色文化厚重,擁有30個老區村、53處紅色革命遺址,其中靈寶朱陽革命歷史紀念館是省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
“我們將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主題,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集特色村落、文化創意、民俗體驗、主題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文化綜合體……”朱陽鎮黨委書記趙松偉介紹説。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三門峽市依託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劉少奇舊居、八路軍澠池兵站、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等紅色旅遊資源,塑造紅色文化和旅遊品牌,開展紅色基因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研學旅遊,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和一批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構建起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文旅融合助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李麗靜、白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