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門”涌出創新潮(改革開放的河南實踐之三門峽篇)
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 杜傑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社會創新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創新為魂、伴創新而生、因創新而盛、靠創新而強。
45年改革跨關過坎,45年開放成就輝煌。三門峽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突出以黨的建設高品質發展為統領,以轉型創新為突破口,堅定不移走好綠色轉型、創新驅動這一資源型城市高品質發展之路,已由建市初期的豫西小城崛起成為現代化新城,正朝著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示範城市、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引領城市、省際區域現代化中心城市一路高歌。
“新”向榮 大河浪頭寫風流
三門峽是黃河入豫第一站,也是因壩而生、因河而興的一座新城,只有創新才能迎頭趕上。
今年以來,三門峽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面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主要領導調研指導三門峽時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新驅動,實現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蝶變”指示要求,開啟現代化三門峽建設新征程。
堅持把創新驅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首位戰略”,按照“轉機制、抓主體、強支撐、引人才、建平臺、雙倍增、全覆蓋、優生態”創新路徑,紮實推進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全市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創新平臺不斷壯大、創新人才加速會聚、創新共識更加凝聚、創新氛圍愈發濃厚。
一是打造高能級平臺。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實體化運行,與何季麟、李永舫、柴立元等25名兩院院士合作,落地NPR新材料、鉬清潔冶金與高純材料等7個高水準項目,該市成為“關鍵金屬高層學術論壇”永久舉辦地。寶武鋁基新材料研發中心、中國銅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省礦物新材料産業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建成投用。河南省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中試基地、河南省砷基新材料中試基地等2家省級中試基地實體化運行。獨立設置本科院校獲准為省管高校,今年有望通過教育部審批。市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689個。
二是引育高素質人才。拓展“1+8”人才政策體系,累計實施人才項目142個,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四批251個,柔性引進院士57位。探索“飛地孵化器+異地研發中心+專家工作站”模式,在北京、西安各掛牌“人才飛地”3個。結合産業需求,加快職教園區建設,園區內師生達5萬餘人。
三是推進高效能轉化。堅持實驗、中試、孵化等一體化推進,市級“智慧島”實體化運行,運營管理啟點産業園、星火科技園等5個産業園,孵化面積達6.87萬平方米。一縣(市、區)一“雙創”基地實體化運行,澠池、靈寶、示範區、開發區建成省級“雙創”孵化載體,已孵化出中雲科技等70余家企業。上半年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長70.5%,高於全省39.8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今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將達2.4%以上。創新發展成為現代化三門峽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
“河”常清 生態底色美又靚
大天鵝翔集,小秦嶺巍巍。年年冬季一萬多只大天鵝來越冬,讓三門峽成為全國大天鵝最多的觀賞區,而小秦嶺保護區礦山環境生態修復治理案例也入選聯合國案例。這些都是三門峽多年來堅持綠色發展,努力打造生態強市的最好詮釋。
黃河流經三門峽206公里、形成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85萬公頃,分別佔河南省的28.9%、25.9%、42%。
在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路上,三門峽步履不停,深化“十百千萬億”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18條黃河一級支流實現“清水入黃”,240公里沿黃複合型生態廊道全線貫通,千里城市綠廊生機盎然,30億立方米庫區泥沙綜合利用探索新路。
堅決抓好污染防治。加力實施經濟結構提質、生態功能提升、國土綠化提速、環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截至11月4日,空氣優良天數224天、排名全省第4;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總達標率穩定為100%;土壤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
持續推動降碳減碳。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嚴控“兩高一剩”項目上馬,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62.8%。以綠色化改造為重點,實施“三大改造”項目905個、覆蓋率超過98.7%,改造後企業碳排放減少30%。全市林地總面積達912.76萬畝,碳匯能力持續提升。
“文”相融 培育經濟增長極
2023年11月23日,三門峽白天鵝旅遊季啟動,這是三門峽抓住機遇、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策劃。文旅産業是高聚合力、高粘結力的複合型産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不可替代,成功引爆天鵝季旅遊,將會帶來強大的輻射效應。
三門峽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整體佈局、系統推進、全域提升,主動與西安、鄭州、洛陽等地的大型文旅公司、旅行社合作,借勢借力、引流蓄勢;全力做好仰韶文化考古挖掘和研究闡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實體化運行,仰韶論壇永久落戶三門峽市,“廟底溝之花”閃耀央視春晚。加快推進仰韶文化“七個一”工程建設,仰韶文化産業園建設項目被成功列入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庫,仰韶文化博物館改造提升及信息化工程、仰韶文化國際研學基地等項目進展順利。提升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分步實施總投資68億元的函谷關歷史文化功能區提升工程,著力實現景區內涵、周邊配套、産業融合、品牌效應全面提升。打造三門峽大壩治理文化旅遊區。充分利用中流砥柱、大禹治水等文化元素,加快三門峽大壩、砥柱幹部學院、黃河治理博物館、三門峽滑雪場、大禹文化公園、角古東街區等“一壩一院一館一場一園一街區”建設。
為了適應遊客需要,提升城市功能,新建成現代服務業開發區10余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圍繞大力發展城市生活、生産服務業,持續改造提升夢之城、萬達等核心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打造“購物+休閒”“社交+健康”“餐飲+文化”等消費場景。
“山”更綠 用青山換“金山”
為了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三門峽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以堅定的態度,雷霆的力度。痛下決心,全力推進礦山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深入開展礦山綜合整治“秋風行動”,將中央環保督察歷年反饋問題、黃河警示片反饋問題、審計和督查反饋問題一體部署、一體整改,倒排工期、挂圖作戰,2.36萬畝礦山修復任務已大頭落地,2024年底前將實現全面清零。
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關閉封堵坑口1070個,處理礦渣2586萬噸,拉土上山6.07萬車70.9萬立方米,栽植苗木80.7萬株,撒播草種1.46萬公斤,推動人工治理恢復面積143.5萬平方米,實現了從滿山斑禿到山谷綠林的神奇蝶變。
陜州區王家後鄉對煤礦、鋁土礦開採區進行復墾復綠,對歷史遺留無主礦區、廢棄礦區全部開展平整土地、恢復植被等工作,使昔日的礦山在每年春天綻放出浪漫的十里桃花。澠池縣綠色礦山建設不僅實現覆土復綠,還進一步美化環境,推動韶山從荒山禿嶺披上綠色盛裝,成為網紅打卡地。
一座座礦山治理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三門峽的生動實踐。
“農”特色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2年,全市脫貧戶、監測對象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3.7%、19.8%,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突出“特色+特質”“産業+就業”,以産業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果、菌、藥、煙等特色産業産值佔一産比重超過87%,地理標誌産品20個。連翹種植面積、産量全國第1,蘋果種植面積、産量全省第1,食用菌産量全省第4。加快推進沿黃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以靈寶市東寨村、陜州區城村、湖濱區大安村、示範區後地村等4個示範村為引領,帶動沿黃6個縣(市、區)16個鄉鎮90個行政村成為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範帶。
銀河星光落天下,黃河奔流向大海。三門峽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新驅動,錨定“兩個確保”,抓實“十大戰略”,綱舉目張抓經濟,項目為王抓投資,把握關鍵保穩定,夯實基礎強黨建,推動現代化三門峽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貢獻力量。(記者 王小萍 趙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