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殷墟博物館研學參觀。河南日報記者 楊之甜 攝
酷暑難耐的夏日,孩子們都去哪兒了?來安陽的博物館裏,就能找到答案。
8月4日9時許,殷墟博物館門前,遊客們有序進入,一眼望去,學生和家長佔多數。館內,隨處可見穿著統一的研學團隊,在帶隊老師引導下,孩子們仔細觀看、認真聆聽、挨個“打卡”……
“商王朝的社會是怎樣的?”“古老的甲骨文在表達著商人怎樣的情感?”懷著對歷史文化的喜愛、對古都安陽深入了解的渴望,這個暑假,全國各地的學生走進安陽的博物館參觀研學。
作為全國首批10個“中國研學旅遊目的地”、5個“中國研學旅行目的地·標杆城市”之一,安陽無疑已成為國內研學旅行的“頂流”城市。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到安陽研學旅行的人數已接近百萬。僅7月份,殷墟博物館每天進館人數達8000人,其中學生佔三分之一。1至7月份,中國文字博物館接待研學人數達19萬人次,安陽博物館接待研學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孩子們為啥“扎堆”安陽的博物館?他們能“看”到什麼、“學”到什麼?
在殷墟博物館,記者注意到,有的學生對商朝歷史興趣濃厚,有的則專注拍攝精美文物,還有的拿畫筆對喜愛的文物進行臨摹。
“我喜歡中國古代史。安陽曾是商朝都城,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和象徵。殷墟博物館館內的珍貴文物有4000多件,青銅器、玉器、甲骨文都很有特色。”來自福州的高二學生張鑫説。
來自天津的四年級小學生劉夢雨酷愛美術,只見她靜靜地站在婦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前,先用畫筆勾出器物輪廓,再填充紋飾等細節。“畫青銅器文物,不僅要畫出造型輪廓和顏色,更要了解其背後的歷史故事。”劉夢雨説。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只見年齡不一的孩子們或有序排隊參觀,或席地而坐書寫漢字,以不同的形式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該館互動體驗區,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動手參與拓片製作、體驗“投壺”遊戲等。“到了博物館,孩子學習歷史變得更加主動了。”一位家長説,“與孩子一起參與,我也不禁沉浸其中。”
“帶孩子來看甲骨文,學習漢字演變歷史,能從永恒的文字魅力中,根植我們的民族自信。”來自上海的學生家長閔先生向記者談起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初衷,“我們想讓孩子從小知道,漢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字的維繫。學好漢字歷史,才能讀懂中國”。
親手製作曹公“袞雪”拓印,感受漢末的風雲激蕩,朗誦詩歌敬拜曹公……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仿佛是一個豐富有趣的沉浸式課堂。安陽市政協文史專員趙運剛正在為孩子們講歷史文化。“最多時一天講11場。”趙運剛説。
安陽的博物館能留住這些“小粉絲”們的心嗎?
據了解,暑假期間,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均開放了夜場,為遊客提供延時服務;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了不同場次的百人免費講解團、50人免費講解團;講解員與志願者共同服務,工作人員全天輪流在崗,及時解決突發問題,做好公眾服務。
行走安陽的幾大博物館,隨處可見吃著文創雪糕的小遊客,他們在視覺上“解鎖”歷史文物的同時,也在味蕾間感受著古都之夏的絲絲清涼。
“安陽將把研學旅行産業作為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開發更多研學路線,設計多樣的主題課程,探索更好的博物館展陳和互動形式,讓更多青少年在安陽獲得體驗、增長見識。”安陽市委書記袁家健説。(記者 李林 楊之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