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考古工地赴一場 “知識與月光之約”
多種古典樂器傾情演奏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9月7日晚,商都書院街考古工地燈火通明,由數十名小朋友、家長與大學生組成的“賞月團”來到這裡,參與了這場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的“中秋月夜晚自習”主題活動。在活動中,他們學習考古知識、了解中秋內涵、追溯商城歷史,在考古工地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白露之夜”。
在商都書院街考古工地入口,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細心迎接著每一位前來參與活動的市民。活動現場,每位參與者都可以領取“錦鯉花燈DIY”材料包製作花燈、聆聽國風演奏、欣賞《文物裏的鄭州》。
活動一開始,身著漢服的小朋友就開始了對老師的“發問”。鄭州為什麼被叫作“天地之中”,又為何被稱為商城,中秋賞月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面對接連而至的問題,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廣闊從考古發現與學術研究的角度,進行了一一回應。
在這場活動中,小朋友家長和孩子們不僅對商城的悠久歷史有了更深刻了解,還享受了彩色天幕、水中明月、國風演奏等精彩元素,漢服“小姐姐”傾情演奏多種古典樂器,“國潮風”與“氛圍感”將這場“知識與月光之約”推向精彩。帶孩子來參與活動的李女士讚嘆道:“沒想到還能在這麼‘仙氣飄飄’的地方學習考古知識,感覺太棒了,下次有機會還要來。”
中秋是中國傳統佳節中比較重要的節日之一,承載著人們對月圓人團圓、平安闔家歡的美好期盼。拜月、賞月等中秋習俗,為人們歡度中秋佳節增添了多樣的色彩。彩色天幕、水中明月、國風演奏……在商都書院街考古工地以這種“國潮風”參與中秋活動,給市民留下了記憶深刻的節日印象,可謂形式多樣、驚喜多多。
據悉,為提升現場氛圍感,活動整體動線道路內以“洗墻燈”與“踏步燈”亮化燈具在道路兩側交叉安裝,形成多維亮化效果;在觀影落座區域視覺正前方的水景區,放置“水中月亮”特別裝置,營造遙望滿月的效果,夜間在燈光的營造下意境十足。現場工作人員還介紹,此次觀影區的打造,著重使用了“明月”的元素,不但契合中秋主題,還表達了千年時空演變下,歷史沉澱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産,就像這不變的明月一般,指引並守望著今天的我們。(記者 李居正 楊澤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