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來源:河南日報  |  2024-10-31 10:11:55

  原標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系列新聞發佈會之七 洛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聞發佈廳)

  洛陽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節點城市,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肩負著守護黃河安瀾、築牢生態屏障、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使命。10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七場,介紹洛陽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的生動實踐。

  洛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新紅介紹,近年來,洛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引領,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準治理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2個,成功入選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貢獻洛陽出彩力量。

  堅決守護黃河長久安瀾

  洛陽擁有黃河“總閥門”——小浪底水庫,但黃河水旱災害防禦任務依然繁重,如何統籌實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事關重大。

  近年來,洛陽市紮實開展根石加固、隱患排查、水毀修復及中小水庫、淤地壩除險加固等工作,防患于未然。突出幹流治理,實施“四水同治”,開展險工險段和薄弱河堤治理,築牢氣象、水文、山洪等“三道防線”,全力構建黃河干支流防洪減災體系。

  “下一步,將牢固樹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防禦‘三大體系’,強化流域協同管理,全力跑好河南黃河水旱災害防禦第一棒。”豫西河務局局長郭鵬介紹。

  産業生態互促同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

  洛陽市錨定“兩個確保”、深入實施“十大戰略”,以搶抓“風口産業”為主線,接續發力促進傳統産業與風口關聯、向風口轉型,著力解決産業結構偏重等問題,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今年以來,全市新建創新平臺164個、總數達3724個,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3.47%,分別高於全國、全省0.82個和1.42個百分點。形成2個千億級産業集群、10條百億級重點産業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49.5%,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40.4個和35.8個百分點。

  既要産業發展,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自2019年以來,洛陽充分把握在黃河流域的區位特點和重工業城市的産業特點,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工作思路,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全國率先推出“河長+檢察長+警長”聯動機制,國考、省考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連續5年保持100%,伊洛河(洛陽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

  洛陽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關宇飛表示,洛陽市將堅持把推動産業綠色化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作為重要任務,不斷提升産業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做強産業支撐。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近年來,洛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推進文化和旅遊高品質發展。”洛陽市文廣旅局局長李振刊説。

  洛陽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工作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察激勵,“創意促轉型打造沉浸式文化和旅遊目的地”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創新二十佳案例,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統計局等評為“年度美好文化城市”。

  先後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個,定鼎門、應天門、天堂明堂、九洲池等從疊壓在地下的歷史遺存,到如今的“文化新地標”,大遺址保護建設的“洛陽實踐”逐漸成為講述華夏曆史、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深度融入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黃河古都群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打造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增強了黃河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使黃河文化可感知、可體驗。

  今年1月—9月,洛陽接待遊客1.2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99億元,躋身全國清明假期十大熱門目的地,成為“五一”假期全國凈流入旅客最多城市。(記者 陳學樺 肖遙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曹潤澤)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