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韻悠悠 文脈相傳——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見聞
來源:河南日報  |  2024-11-22 09:45:35

  原標題:詩韻悠悠 文脈相傳(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見聞

  初冬,在這微寒的時節,鄭州迎來了一場充滿詩意的“相會”。

  11月20日,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上,來自全國詩詞領域的文化名人、學者嘉賓和業界代表齊聚一堂,縱論詩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詩言志,歌永言。”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和傳統。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河南是詩歌的厚土。

  中原詩意在,文脈貫古今。自《詩經》始,3000年的詩韻,猶如璀璨星河,綿延不絕。作為“天地之中”的鄭州,《詩經·鄭風》於此吟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禹錫、李商隱、歐陽修、蘇軾等一大批彪炳千古的文壇巨匠,或出生,或遊歷,或寓居,留下眾多不朽詩篇。

  “厚重河南,是詩歌的故鄉。鄭州也是中國詩歌的高地,在這裡舉辦中華經典詩詞論壇,我的感受就是回了老家。”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總編輯盛若蔚感言。

  一到鄭州,詩意就來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一登臺,口占一絕:“誰將詩意寫春秋,畫角聲中到鄭州。工部文章留白筆,一篇錦瑟在心頭。”

  主旨發言中,酈波帶領大家走進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三個“鄭州人”的詩與人生,“詩的國,詩的魂,詩詞是每個中國人血液裏流淌的文化基因,詩意長存,此心光明。”

  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詩詞是最葳蕤芬芳的一枝。什麼是好詩詞?“應具備時代底色和時代印記,在不斷守正創新中發揮和拓展服務功能,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如是認為。

  在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劉漢俊看來,中華經典詩詞具有豐富思想、美好情愫、絢麗姿態和深沉情感,滋潤人心、激蕩力量,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

  “詩歌是沉浸在中國人血脈裏的一股暖流。”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楊景龍説,古今貫通,中華詩歌一脈相承。

  經典咏流傳,詩詞賦新聲。如何做好“詩詞中的城市書寫”,如何讓古詩詞活在當下?

  曾寫過《中原詩旅》的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嘉賓王士祥有了新計劃:“《美麗中國——唐詩中的綠水青山》一書明年就會出版,該書通過多方位、多維度,把詩意河南、詩意鄭州以更多可視可感化的形式呈現,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

  生活在鄭州,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委員耿佔春收穫了更多詩情畫意,“人和自然在城市有機融合起來,才能詩意抒懷和棲居。”

  推動中華經典詩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的詩意表達和文化景觀也在不斷滋長和鋪展。

  雖然第一次來鄭州,古詩詞交流平臺“西窗燭”創始人瞿章才感覺與鄭州的緣分早已註定。

  “‘西窗燭’APP的名稱來源就是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詩句。”瞿章才説,“我們運用AI技術,打造古代詩人、古代書畫家等智慧體,讓用戶可以和喜愛的詩人、角色進行交流對話,建立現代和傳統之間的橋梁。”

  演藝項目製作人姚朔的老家在河南郟縣,三蘇園的所在地,蘇東坡音樂詩劇《人生的盛宴》便是其傑作。“音樂詩劇以詩為魂、以戲為骨、以樂為韻,讓觀眾沉浸式感知蘇東坡的一生,讓更多人認識河南、了解河南。”他説。

  《知否知否》《無華》《如翡》《熹微》等,這些飽含古典韻味的爆紅詞曲都出自作詞人張靖怡。“詩樂本身就是不分家的,運用和借鑒古詩詞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其實已不自覺地完成了一種使命,那些經典詩詞正在被聽見、被探討、被人熟知。”

  詩詞文化的時代魅力,正在每一分努力、每一步創新中激發和彰顯。

  酈波説:“詩詞撐起了家國的維度、靈魂的維度。”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也坦言:“一個人如果在詩詞中浸泡久了,生命將賦予更多力量和色彩。”

  詩書繼世、詩頌風雅、詩樂融合、詩教育人。此“中”有詩意,文脈賡續傳;文化綻光輝,厚土煥生機。(記者 張建新 王延輝 祁道鵬)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