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原糧倉裝上法治安全閥
來源:河南日報  |  2025-10-24 08:59:57

為中原糧倉裝上法治安全閥

10月19日,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南陽市臥龍區陸營鎮收割晚穀子。 高嵩 攝

為中原糧倉裝上法治安全閥

10月15日,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孟河村種植大戶開足馬力搶收玉米。 鄭佔波 馬紹磊 攝

為中原糧倉裝上法治安全閥

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河南省糧油企業展區産品琳琅滿目。 河南日報記者 王錚 攝

  今年河南部分地區遭遇秋汛,給秋糧及時收割、下一季作物備種帶來現實挑戰,農人們正在與時間賽跑,打響三秋搶收攻堅戰,全力守護中原糧倉。

  著眼于應對包括災害影響在內的各類糧食安全難題,加快構建符合河南省情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9月29日,河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河南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部歷經多輪調研論證、涵蓋10章65條的地方性法規,將於12月1日正式施行。

  “這標誌著河南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告別‘政策引導為主’的階段,全面進入法治化、規範化治理新週期。”河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守耕地紅線、種子安全,到優儲備、暢流通,再到強應急保障、促産業升級,《條例》以多維度制度設計,破解河南糧食生産、儲備、流通等核心挑戰,構建起“産儲運銷應急”全鏈條保障體系,為河南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提供法治支撐。

  著眼大省實際 破解安全難題

  在國家糧食安全大局中,河南“糧倉”無可替代。作為全國小麥生産第一大省,河南糧食總産量常年佔全國1/10,其中小麥産量佔全國1/4,每年外調原糧及製成品約600億斤,相當於全國人民約42天的口糧,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條例》的出臺,既著眼于現實需求,也凸顯了河南作為糧食主産區的使命擔當。

  從國家法治進程來看,202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後,亟須配套地方性法規將原則性規定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河南積極完成這一銜接,為全國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參考的範例。

  從地方實踐層面來看,河南糧食安全基本盤堅實穩固,但“提質增效”的深層挑戰仍需突破——

  一方面,河南已構建起糧食生産的硬核支撐體系——糧食總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近9100萬畝,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7%,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7%,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88.1%,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4個百分點,多項核心指標位居全國糧食生産區前列。

  另一方面,糧食安全的結構性、區域性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智慧灌溉、無人機植保等先進技術在平原主産區已廣泛應用,可受豫西、豫南丘陵山區地形複雜、地塊零散等影響,智慧農機裝備適用性不足,推廣率不足15%,先進技術落地困難,制約了現代農業普及。同時,基層農技推廣力量也存在斷層,平均每個鄉鎮專職農技人員僅2至3人,且半數以上超過50歲,面對規模化種植、綠色生産等現代化需求,技術指導能力和服務效率亟待提升。此外,如何進一步提升種糧比較效益、更好調動農戶生産積極性,仍是待解課題。

  正是瞄準既要鞏固優勢、更要補齊短板的現實需求,《條例》以“全鏈條覆蓋、全主體參與、全風險防控”為核心思路,構建起“生産築基、儲備穩市、流通提效、産業增值、調控兜底”的制度框架,將多年來河南在糧食安全領域的成熟經驗,如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良種推廣模式、儲備運營管理等成熟經驗,通過立法形式固定下來,為中原糧倉裝上法治安全閥。

  嚴守耕地紅線 強化種業創新

  秋分時節,杞縣的高標準農田裏,新升級的排澇系統正加速排出雨後積水,全力保障秋糧搶收;鄭州神農種業實驗室,科研人員依託種質資源庫,篩選抗逆小麥品種……在河南糧食生産中,耕地與種子的核心作用愈發凸顯。

  《條例》聚焦耕地和種子,將實踐經驗固化為法律規範,以“數量+品質”的耕地保護體系與“創新+儲備”的種業支持機制,為中原糧倉夯實産能根基。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根基。《條例》突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品質管護方面,要求“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在鄉鎮履職事項清單中,明確高標準農田運營管護方面的履職事項。針對河南實際,強調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大中型灌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養護,保障糧食生産合理用水需求。

  這些規定,源於行之有效的實踐。

  “以前俺這兒全是‘補丁田’,地塊碎、地力差,澆水靠漫灌,施肥憑經驗,遇上旱澇年景只能慌神。”10月20日,杞縣泥溝鄉後小寨村村民週三嶺正在地裏忙碌著。

  今年,杞縣新建高標準農田項目在村里落地,不僅將零散地塊整合連片,還實施了土壤深耕改良、增施土壤調節劑和秸稈還田等舉措,配套的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養分精準供給。據測算,該項目能讓當地小麥畝産提升15%,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15%。“今年夏天干旱的時候,小麥就沒受影響。”週三嶺説。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晶片”。《條例》將種業發展置於戰略優先位置,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糧食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鼓勵種業科技創新,支持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同時建立種子儲備制度,“主要用於發生災害時的糧食生産需要及餘缺調劑”。

  這一制度設計,與河南種業發展實踐深度呼應。中原農谷正高標準建設種質資源庫(圃),徵集國內外優質種質資源,為育種研發提供源頭支撐;神農種業實驗室則聚焦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借助智慧育種技術縮短培育週期,其培育的“鄭麥136”等品種已實現大面積推廣。

  兩大平臺通過資源集聚與技術突破,逐步形成“種質資源儲備—核心技術攻關—優良品種輸出”的良性循環。

  健全儲備體系 築牢保障屏障

  糧食儲備是市場波動的穩壓器,流通是連接産銷的生命線,而風險防控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安全網。《條例》圍繞這三大關鍵環節,通過系統化制度設計,打通糧食“存、流、防”全鏈條。

  在儲備環節,構建起“政府儲備+企業儲備”協同機制。《條例》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地方政府糧食儲備,持續優化區域佈局、品種結構和管理方式,確保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品質良好、儲存安全、調用高效;同時應當加強智慧化監管平臺建設。

  走進河南省儲備糧管理集團中牟直屬庫6號糧倉,麥香撲面而來,金黃小麥鋪滿倉房。據倉管員田鳳瑞介紹,糧堆深處藏著自上而下的測溫控蟲線纜,像“神經末梢”實時捕捉糧情,“以前靠人力管糧,損耗率比較高。現在數據實時同步,超標預警,內環流設備將糧溫穩在20℃以下”。

  目前,河南省儲備庫廣泛應用智慧儲糧技術,損耗率控制在0.8%以內,儲存四年的小麥仍保持良好品質。

  流通效率的提升,直接惠及廣大農戶。我省明確加強糧食收購管理,規範收購秩序,優化收購服務;加強糧食品質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糧食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同時,加強小麥交易平臺和小麥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資源配置樞紐,推動河南糧食更好地“走出去”。

  “《條例》在全國地方糧食安全保障立法中首設‘糧食調控’專章,是一次突破性的制度創新。”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鳳廷評價,這打破了傳統立法側重單一環節的慣性思維,針對極端天氣、市場波動等複合型風險,構建起全週期閉環防控體系,既靶向適配河南作為“國家糧倉”的需求,也為全國糧食主産區以法治手段築牢安全防線提供了兼具系統性與實操性的優質範本。

  監測預警方面,《條例》要求,發展改革、農業農村、糧食和儲備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糧食安全監測預警機制。當前,河南省正積極發揮國家級糧油價格監測直報點和省級監測點作用,發佈糧食價格信息和收購量,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調節工具方面,創新引入金融工具,推進糧食現貨、期貨市場發展,鼓勵糧食期貨品種上市、交易,建設全球糧食交易和期貨價格中心。

  應急保障也得到系統性強化。《條例》明確了應急體系建設、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啟動、應急狀態消除、應急加工能力建設等內容,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儲備糧承儲企業配備應急加工設備,保障應急加工需要。

  針對冷鏈倉儲等短板,河南正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升級,計劃到2025年年底培育2到3個骨幹冷鏈物流重點縣市,實現冷庫庫容超過2000萬立方米,以設施補短板強化應急保障支撐。

  推動價值轉化 增強品牌實力

  從“賣原糧”到“精深加工”的轉型,是河南糧食産業變強的關鍵一步。《條例》緊扣“産得出、賣得好、效益高”的核心需求,為産業升級按下“加速鍵”。

  “《條例》的導向和我們的實踐不謀而合!”河南麥客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先榮説,“依託母公司匯豐麵粉的産能與專用粉生産線優勢,我們打造17萬畝‘新麥26’種植基地,聯動六萬多農戶搞訂單種植。送種子、給保底價,用富氮缺氧技術科學儲糧,再通過精深加工延伸産業鏈,形成‘種—儲—加—銷’完整鏈條。一二三産業融合讓農戶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單一收益,真正實現了企業發展與農戶增收雙贏。”

  放眼全省,2024年河南秋糧産銷合作洽談會達成近5億元簽約訂單,進一步印證了糧食訂單種植模式的生命力。通過“企業+農戶”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戶從産業鏈延伸中獲得更多收益。

  這樣的機制被寫入《條例》,明確引導糧食企業通過基地建設、訂單收購等方式,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産業融合與循環利用也為産業升級帶來新活力。《條例》要求“加大糧食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發展糧食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秸稈等農作物廢棄物綜合利用。

  開封市一家糧食企業依託現代化生産線打造“糧食文化體驗館”,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既傳播了糧食文化,又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在農業廢棄物秸稈利用方面,去年河南省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3%以上,通過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元途徑實現“變廢為寶”,僅週口市就通過秸稈綜合利用,讓農業廢棄物變成了農戶的“額外收入源”。

  品牌建設是産業發展的助推器。《條例》對“糧食品牌建設”提出要求,支持創建小麥、玉米、稻穀、花生等大宗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

  近些年,河南省積極打造“美豫糧油”品牌,先後在鄭州、福州、蘭州、北京、武漢、深圳、上海等地成功舉辦“美豫糧油”專場推介會,“新鄉小麥”“焦作小麥”“正陽花生”“平輿芝麻”“信陽大米”等品牌叫響全國,不斷擦亮“中原糧倉”的金字招牌。(記者 李若凡 周曉荷)

編輯:蔣碩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