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門到殷墟 “數字”守護漢字
來源:河南日報  |  2025-10-28 09:08:19

從龍門到殷墟 “數字”守護漢字_fororder_p32_s

龍門石窟研究院將3D列印技術用於碑刻拓印的社教互動體驗。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時碩 攝

  2025年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考察,佇立於賓陽三洞前,凝望、思索。伊闕佛龕之碑“字裏金生,行間玉潤”。總書記憶起一段往事。他當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去隆興寺調研時看見一塊隋碑,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他當即要求採取保護措施,後被證明是重要的書法文物。

  從殷商開始,漢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LiSu 、楷書等多個階段的演變。隋代龍藏寺碑、唐代伊闕佛龕之碑作為LiSu 向楷書過渡的重要見證,早在900多年前便被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收入他所撰寫的金石學著作《集古錄》中,稱前者“字畫遒勁”,後者“字畫尤奇偉”。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瑰寶,如何在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我們從總書記掛念40餘年的這塊隋碑展開採訪,從龍門到殷墟,看“數字”如何守護漢字。

  千年名碑保護沒有休止符

  深秋的正定隆興寺,古樹葉黃,遊人如織,被譽為“隋碑第一”“楷書之祖”的龍藏寺碑,是遊客必停打卡點。原碑在一座碑亭內,透過紅色柵欄可看到斑駁碑體,歷經1400餘年風雨,部分碑文已脫落難辨。原碑東側設有複製碑,方便遊客觀瞻。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副所長杜平介紹,對原碑本體的保護在加強,前些年為避免地面潮氣和風雨侵蝕,採取了碑體抬升、修建防風擋雨保護亭等措施,2021年又對碑刻本體進行了修復保護,目前碑體狀況良好。

  在洛陽龍門,伊闕佛龕之碑的保護,也藏著與時俱進的智慧。

  摩崖碑刻保護要破解三道難題:風吹、日曬、雨淋。站在碑前,龍門石窟研究院歷史人文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高東亮回憶起碑身保護展示的“三次升級”:20世紀70年代,使用石蠟封護法的灌漿加固技術對碑身進行了加固;20世紀90年代初在賓陽三洞上方加蓋了寬約6米的防雨棚,有效阻止雨水對碑體的沖刷和侵蝕;為解決陽光直射風化,近年來在碑前加設印有拓片的展示牌,保護碑體的同時方便遊客識讀碑文。

  如今,這塊展示牌再次優化升級為透明材質,更便於遊客透過展示牌觀摩原碑。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在保護好的同時做好傳承傳播,伊闕佛龕之碑與龍藏寺碑的保護措施可謂不謀而合。

  碑刻傳承從拓印到“數字”

  碑刻文物保護有個棘手的難題,就是拓印。拓印作為一門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為漢字碑刻等金石文化傳承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過度拓印可導致碑刻磨損,損壞文物信息。能否在不拓印的情況下,將碑刻漢字文化傳承好、傳播好?

  正在無錫靈山博物館展出的“梵境雙輝”龍門石窟與靈山勝境藝術對話展中,龍門二十品等碑刻展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這些對於觀眾來説與傳統拓片幾無二致的展品,實際上是數字拓片。

  走進龍門石窟數字展示室,3D列印的佛龕、AR體驗設備等琳琅滿目,龍門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高俊蘋讓記者上手觸摸一件墻上懸挂的碑刻拓片,同樣是宣紙質感與清晰碑文,但紙背紋理卻沒有凹凸感。

  “這就是數字拓片。通過高清線掃描技術,對珍貴拓本數據採集後,用宣紙列印複製的效果很好。”高俊蘋説,龍門碑刻原拓非常珍貴,院裏收藏的清末民初龍門二十品拓本已成為二級文物,而數字拓片既能保護原拓,避免頻繁打開、運輸造成的磨損,也不影響展示利用,還為後續文創開發打下基礎。

  在與一些博物館溝通策展時,龍門石窟研究院還嘗試將3D列印技術用於碑刻拓印的社教互動體驗。高俊蘋拿起一塊3D列印的“龍門二十品”之一《魏靈藏造像記(局部)》舉例,“將碑刻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後做成縮小版,小朋友就可以鋪上宣紙體驗拓印,反復製作拓本”。

  甲骨文傳播“門檻”被打破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2019年面向公眾開放的“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標誌著甲骨文研究進入“雲時代”。

  “過去研究甲骨文需要接觸實物或拓片,現在只要一部手機,就能隨時查詢學習。”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説。

  數字化還能彌補過去拓印出現的缺失。“數字技術能更清晰地展現細節。”該實驗室字形識別與分析研究室主任張展説。他從電腦中選出一對甲骨拓片與數字掃描成像進行對比,“‘一’字在拓片上只顯示短短一筆,但在數字微痕技術下,卻很長很清晰,而‘月’字在拓片上甚至幾乎看不出來”。

  前不久,劉永革團隊剛結束對法國、德國的6家博物館的甲骨文數據採集工作,推進“甲骨文全球數字化回歸計劃”實施。目前的採集設備能覆蓋48個角度高清拍攝,雖然比傳統手工拓片效率高得多,但劉永革還是覺得不夠快,眼下他在洽談新設備研發合作,“全世界現存約16萬片甲骨,我們只採集了1000多片,任重道遠啊!”

  龍門石窟萬佛洞、賓陽中洞等代表性洞窟的整體數字化工作近期就將啟動,高俊蘋開始思考AI的應用:“龍門有大量碑刻題記文字資源,未來我們將開展專題性數字化研究、展示,加上人工智能對數據的精準分析管理,相信能更好地推動科研和展示工作。”(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叢博 孟月 劉朋飛 )

編輯:蔣碩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