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梨樹模式”背後的實驗站 為黑土地助力加“油”
春耕時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被以不同的方式付諸於實踐,保護黑土地的路子越走越寬廣,“梨樹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梨樹模式”的成功離不開它背後的“一站”。這“一站”就是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接下來就帶您去實驗站裏,看看它是如何為黑土地助力加“油”的。
在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專家們正在查看近幾天的實驗數據。
在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全縣41個點的土地監測情況一目了然。吉林省內外的栽培專家、植保專家、土肥專家、氣象專家等在線服務,根據數據實時給出指導意見,第一時間發送到農民手機裏,隨時為他們出謀劃策。梨樹縣的老張每年都會添置些新物件,播種機智慧監控系統、無人駕駛智慧農機、無線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站。眼前這個數據收集傳輸器,別看體積不大,功能卻不小。降水量、濕度、風度、土壤溫度……這些與春耕生産緊密相關的數字都會通過大田裏的攝像頭、感測器,實時傳輸到實驗站黑土地保護檢測指揮中心。
有了實驗站的“氣象哨”,該種地了,該殺蟲了,這個“哨子”都會準時響起,不誤農時。自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成立以來,大到氣象數據,小到種子萌生,都是實驗站的課題。眼前上百個成排擺放的小鋁罐,僅僅是一次進行土壤分析需要的樣品。
如今,實驗站匯聚了多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科研工作,科研團隊人數從最初的40人發展到現如今的130人,每年完成1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和近20項試驗研究項目。目前,依託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已在東北組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建立101個試驗基地。 (吉林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