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抗日戰爭時期,他心懷國仇家恨毅然參加抗日遊擊隊,冒著生命危險在解放區和日軍據點間來回傳遞情報;解放戰爭時期,他所在180多人的連隊,拼到最後只剩下他和13名戰友活下來;在華中南戰役和大西南剿匪時,他兩次負傷……他就是94歲的抗戰老兵王鳳廣。
説起家住磐石市取柴河鎮王家村的抗戰老兵王鳳廣,熟悉他的鄰居都説,“老爺子是個傳奇老兵”!
抗戰老兵王鳳廣(中)給年輕人講述當兵的故事 攝影 李強
1931年,王鳳廣出生在河北薊縣的一個小村莊,年幼時目睹日本侵略者闖進村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的家被日本侵略者燒燬了,親人流離失所,他的父親死在日軍炮火下。日軍的種種暴行在他幼小心靈中種下了復仇的種子,也讓他立下了保家衛國的志向。
1944年,王鳳廣瞞著家人報名參軍,因年齡太小,他被安排在解放區和日軍據點間傳遞情報。
“那時日軍‘三里一據點,五里一炮樓’,監視特別嚴。”時至今日,王鳳廣依然記得當時的場景。白天,王鳳廣混在據點附近玩耍的孩子中間,看似嬉戲打鬧,眼睛和耳朵卻時刻留意著日軍的一舉一動。晚上,他借著月光跑到解放區送信,鑽苞米地、躲樹林,利用每一處陰影作掩護。遇到日軍盤查,他就裝成不懂事的孩子,一次次化險為夷。在那段歲月裏,他靠著機警廣泛收集情報,及時傳送情況,為一場場戰役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1946年,王鳳廣加入炮兵連。在一次慘烈的戰鬥中,敵人重型火力兇猛,陣地很快被炸成焦土,一枚炮彈在王鳳廣身邊爆炸,他被氣浪掀翻,手和腿被炮彈皮崩傷,鮮血直流。可他顧不上傷痛,滿腦子只有守住陣地的念頭。原本180多人的連隊,最後只剩他和13名戰友。面對戰友的犧牲,他和倖存者強忍悲痛,扒開瓦礫尋找武器,繼續頑強作戰,直至守住陣地。“那時候我們的槍炮不如人,咱們靠的不是槍桿子,是把命豁出去的勁頭。”王鳳廣佈滿皺紋的手輕輕摩挲著帽徽上的紅色五角星,堅定地説道。
在華中南戰役和大西南剿匪戰鬥中,王鳳廣兩次負傷,分別在左手和右腿。談及負傷經歷,被問到是否後怕,他雲淡風輕:“不怕!只要還有一口氣,只要不倒下,奮勇殺敵就是使命,就是責任。”
東北解放後,王鳳廣隨部隊南下,參與解放天津、北京的戰鬥。當看到勝利的曙光,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終於能過和平日子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他正在行軍路上,沿途群眾夾道歡迎,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犧牲都值得了。
1954年,王鳳廣轉業回到地方,在生産大隊當了20年隊長。他把戰場上的拼勁帶到田間地頭,缺農具就帶頭打制,少肥料就組織漚肥。儘管日子清苦,但他帶領鄉親們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希望:“那時候地裏的莊稼就是新戰場,只要鋤頭不歇,好日子總會來。”
現在的他雖已年邁,但仍想著力所能及能為百姓做點啥,調節鄰裡矛盾、關心村裏大事小情和村規民約的制定……為村裏做了不少貢獻。他説自己現在雖然只是一名群眾,但是不能忘記老黨員的身份、軍人的身份,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總之不能辜負黨的期望,人民的期待。
如今,王鳳廣每月能領到補助,生活衣食無憂。他常常念叨:“國家沒忘了我,現在吃飽穿暖,比打仗的時候好太多了。”面對鏡頭,老人語重心長地叮囑年輕人:“娃娃們要好好讀書。國家硬氣了,老百姓的腰桿子才能挺直,才不受欺負。”(文 崔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