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新宇,1999年12月入伍,2001年12月退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榮獲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崗位能手、吉林省勞動模範、吉林省高層次B類人才和吉林省技術能手等榮譽,並獲得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現任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師。他是一位用行動踐行“軍人本色永不改”的“最美退役軍人” 。

工作崗位上的聶新宇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兵心如磐 軍營裏的成長蛻變
1999年冬,18歲的聶新宇從長春奔赴部隊。初入軍營,現實給了他一記“重拳”。體能訓練時,別人輕鬆完成的科目,他拼盡全力仍落在後面。看著戰友們挺拔的身姿,不服輸的勁頭在他胸腔裏翻涌。月光下的訓練場,總能看見他加練的身影:俯臥撐一組接一組,五公里跑一圈又一圈,汗水浸透作訓服,在寒冬裏凝成白霜。
“年輕人就得比著幹!”戰友間的較勁成了最好的催化劑。短短三個月,聶新宇的體能成績從“拖後腿”躍升至全優,和戰友們從“互不服氣”變成了“並肩作戰”的兄弟。
後來,聶新宇轉入通訊崗位,密密麻麻的線路、晦澀難懂的規程再次攔住去路。操作失誤時的紅警報、設備調試時的挫敗感,讓這個硬漢一度失眠。這時,一位老兵遞來本磨得卷了邊的手冊,靠著這本“秘籍”和反復實操,聶新宇很快成了通訊業務的“活字典”。兩年軍旅生涯結束時,他不僅練就了過硬本領,更把“不服輸、肯鑽研、敢攻堅”的軍人底色深深融進了骨血。

聶新宇(中)在工作室內發揮傳幫帶作用,帶領技術人員共同學習技術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匠心破局 車間裏的技術突圍
2002年末,聶新宇穿著工裝站在一汽車間,看著數控機床高速旋轉的主軸、精準走位的刀具,瞬間被這門高精尖技術勾住了魂。可他手裏的工具,還是最基礎的通用機床,“隔行如隔山”的落差,讓他想起了軍營裏的體能訓練——唯有拼,才能跟上。
他成了設備服務人員的“影子”:師傅們去調試,他拎著工具包緊跟;午休時別人吃飯,他蹲在機床旁記參數;週末車間沒人,他主動來幫忙打雜,就為了多學一點操作技術。白天的筆記記滿密密麻麻的符號,晚上回家就翻書對照,常常伏在桌上直到深夜。
“別傻拼了,工人學再多也成不了工程師。”面對同事的勸説,聶新宇想起父親的話:“部隊教會你的,就是啃硬骨頭的勇氣。”2003年起,他一頭扎進夜大和自考的課堂,五年時間硬生生啃下“數控技術”專科和“機電一體化”本科文憑。
技藝在淬火中精進,硬仗也隨之而來。2017年,車間引進國外雙主軸前軸加工中心,要試製一類前軸。國外廠家開口就要30萬服務費,還得等兩個月。“核心技術不能攥在別人手裏!”聶新宇拍案請纓,帶著工作室成員扎進車間。沒有數據,就扛著卡尺現場測繪;參數不對,就逐項調試,他帶領團隊像排雷般逐一攻克。
五天五夜,車間的燈沒熄過。當第一批100%合格的産品下線時,聶新宇和同事們歡呼著。他趁熱打鐵寫下《操作調整手冊》,把“卡脖子”技術變成了企業的“傳家寶”。
這股拼勁在數智化轉型中愈發熾烈。面對3D機器視覺技術這一新領域,聶新宇從零學起:兩個月啃完1800多頁資料,看完80G教學錄影,家裏的書桌堆成了“書山”。如今,他主導的電機裝配線視覺調試、立體庫分揀工作站均已落地,158頁的操作手冊更培養出一批技術骨幹。
薪火賡續 行業裏的擔當傳承
“是企業和部隊培養了我,我要做點亮別人的火種。”聶新宇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22年來,他不僅自己攀技術高峰,更把一身本領毫無保留地傳下去,讓軍魂與匠心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聶新宇的“課堂”無處不在。車間裏,他握著徒弟的手調整刀架,把一個個技術難題掰開揉碎;教室裏,他開發23門精品課程,從《數控編程》到《3D機器視覺技術》,把前沿技術送進課堂。900學時的培訓、700人次的授課,像春雨般滋潤著年輕技工的成長。他們獲得授權專利軟著41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發表論文10篇,其中SCI3篇、中文核心刊物1篇。聶新宇帶的徒弟裏,如今32人技能晉陞、9人成技師、7人成高級技師——這份成績單,是他最驕傲的“軍功章”。
為了讓知識傳播得更遠,聶新宇盯上了“微課”。把複雜的加工技巧拍成短視頻,把易錯的參數設置做成動畫,31門微課成了工人的“口袋教材”,其中兩部還拿下全國、集團大獎。2020年,他牽頭編撰數控銑工題庫;2021年,帶領團隊完成41萬字的技能認定課程。
如今,聶新宇的擔當,早已走出車間。作為高校外聘講師,他把工廠經驗搬進課堂;作為行業考評員,他執裁技能競賽時一絲不茍;閒暇之餘,他穿上“志願紅”,在社區做志願者,居民們説:“這老兵做事,我們放心!”2025年,他又扛起解放公司職工技術協會數控專委會的擔子,要帶著三地四廠的同行一起攻堅。
從軍營到車間,從戰士到工匠,聶新宇用22年時光證明:軍裝可以脫下,但軍魂永遠滾燙;崗位可以變換,但初心始終如磐。這顆吉林大地上的“匠心火種”,正用堅守與傳承,照亮著更多人的前行之路。(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