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利,1986年11月入伍,2009年3月退役。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曾獲得“全國公安機關信訪工作成績突出個人”“優秀復轉軍人”等榮譽稱號。現為吉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一級高級警長。
他18歲投身軍營,歷經23載部隊淬煉,從通信營戰士成長為師政治部科長,以鐵血擔當戍邊鑄魂;退役後,他深耕吉林省森林公安一線16載,將軍人韌勁融于林區管理服務,研究制定本職工作規範,化解群眾訴求,為相關群眾爭取200余萬元司法救助金。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

部隊時期的張法利
他是戰友眼中的“排頭兵”
1986年冬天,18歲的張法利踏上開往東北的綠皮火車。車窗外的風景從齊魯平原的麥田變成松遼大地的雪原,他攥著入伍通知書的手卻始終滾燙——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也是第一次朝著軍人夢邁出腳步。
到部隊報到那天,營區裏此起彼伏的口號聲、整齊的隊列讓他心潮澎湃,可第一次訓練就給了他“下馬威”。作為通信兵,背記各種號碼本是基礎課,密密麻麻的數字像“天書”。“當兵不能怕難!”張法利暗下決心,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時起床,在營區角落對著樹榦默寫;晚上熄燈後,打著手電在被窩裏反復記,直到每個數字都刻進腦子裏。
通信兵的苦,藏在風雪裏的架線任務中。1987年隆冬,部隊在野外開展拉練,要求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裏架設臨時通訊線路。張法利和戰友們踩著沒膝的積雪,扛著幾十斤重的線軸往山頂爬。寒風像刀子似的刮在臉上,手套凍得硬邦邦,手指一碰電線就刺痛,可他沒喊一聲累。線路接通的那一刻,耳機裏傳來清晰的信號聲,他凍得發紫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通信兵的堅守連著部隊的指揮中樞,容不得半點馬虎。
從戰士到排長,再到通信連指導員、通信營教導員,張法利在通信營幹了14年。他總説:“通信兵的職責就是‘保通’,任何情況下信號不能中斷。”1995年抗洪搶險時,他帶領戰士們冒著暴雨搶修被衝斷的線路,渾身泡在泥水裏,雙手被鐵絲劃破流血也渾然不覺,直到線路恢復暢通,他才癱坐在地上,看著遠處的村莊亮起燈火,心裏滿是踏實。
他是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09年,張法利脫下軍裝換上警服,加入吉林森林公安隊伍。他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接待群眾時,一名老人攥著自己的手泣不成聲,説自家林地被侵佔,跑了多次仍未解決。看著老人通紅的眼睛,張法利向老人許諾:“大爺請您放心,我一定盡我所能把這件事查清楚,給您一個滿意的答覆。”
“群眾急難愁盼事就是我的心頭事。”這是張法利的工作信條。2020年,群眾李某因一起涉林案件陷入生活困境——妻子重病住院,孩子還在上學,多次反映情況卻因證據不足難以推進。張法利了解情況後,帶著案卷一次次前往林業部門、法院核實細節;同時主動聯繫當地政府和民政部門,幫李某申請臨時救助。當得知李某符合司法救助條件時,他加班加點整理材料,為李某爭取到救助金。拿到救助金那天,李某握著張法利的手連連道謝,張法利説:“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2023年春節前夕,為化解一起積壓多年的案件,張法利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頂著零下25攝氏度的嚴寒,先後奔赴延邊、通化等地的林區基層單位。白天,他忙著與當事人溝通、核實情況;夜晚,他在簡陋的旅館裏梳理案卷、制定解決方案。連續奔波7天后,他終於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大年初二他拖著行李箱回到家時,妻子端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張法利説:“咱們早點幫著把事情解決,群眾也能過個舒心年。”
自參加工作以來,張法利年均接待群眾近百人次,推動全省林區涉警類訴求實現“清零”。他的辦公桌抽屜裏,放著一摞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群眾的困難、聯繫方式和處理進度——每一筆記錄,都是他對群眾的承諾。

工作中的張法利(右)
他是和諧林區的“老黃牛”
“解決群眾困難得有規矩、有章法。”2012年,張法利和同事一起,用3個月時間走遍全省20多個森林公安分局,在掌握詳細情況後,進一步優化相關工作機制,提升工作效率,以暖心、愛心行動贏得了林區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為幫助基層民警掌握規範流程,張法利還經常組織培訓。他不搞照本宣科,而是把自己處理過的案例編成小故事,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如何與群眾溝通。在他的指導下,全省森林公安系統的相關工作始終有序運轉,各類問題化解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從軍營到警營,從通信兵到普通民警,張法利用23載軍旅堅守和16年警營奉獻,詮釋了退役軍人的初心與擔當。他就像林區裏的一棵青松,紮根崗位、默默守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吉林省林區和諧發展貢獻著一名退役軍人應有的力量。(文/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