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來源:新華日報  |  2020-12-28 09:24:28

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南京幕燕風光帶。林琨 攝

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 范俊彥 攝

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江蘇集萃智慧製造技術研究所研發輕型機器人

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參觀長江江豚監測站 范俊彥 攝

南京:勇立潮頭譜寫時代新篇

石城新貌 楊素平 攝

  江水滔滔,見證時代風雲。12月16日,江蘇省“踐行囑託開新局”全媒體主題採訪行動的第一站,選在了南京市鼓樓區江邊路。

  這裡是見證城市百年浮沉的重要原點。環顧周圍,風貌如昔的中山碼頭,記錄了樞紐交匯的往日榮光;川流不息的長江大橋,展示著自力更生的時代偉力。舉目遠眺,江面“長江五橋”已淩波飛虹,北岸“第一高樓”正拔節生長……大江橫流千帆過,長風獵獵催征程。南京這座美麗古都,正以環抱大江之姿、乘風破浪之勢,邁步新時代。

  12月26日召開的南京市委全會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首位擔當,高品質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共抓大保護 水清岸綠江豚躍

  中山碼頭的渡輪依舊穿梭兩岸,但更多的乘客變成了遊客,盯著江水,期待邂逅江中的“微笑精靈”——江豚。

  “就在你們來之前一會,這裡的監測點就捕捉到了七八頭江豚戲水的場景。”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告訴記者,數年前,江豚偶爾露面就會上新聞驚動全城。如今,長江南京段棲息的江豚已增至50多頭。市民來江邊散步,幾乎每天都能和江豚打個照面。

  江豚位於長江水域生物鏈的頂端,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環境指示意義。江豚的“微笑”是最好的印證——江水清了、魚蝦多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南京是全國唯一一個能夠在市區看到江豚的城市,長江南京段也是長江幹流中江豚最活躍、最密集的江段。

  “12月16日13點5分58秒,入寧江水的高錳酸鹽含量為2.04mg/l,出寧江水高錳酸鹽含量為1.96mg/l……”在位於南京市江心洲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工作人員周凝在長江“生態眼”環境立體感知監控平臺上展示實時數據。

  這一創新中心是省市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打造的重大科技基礎性工程,現已集聚44家生態環境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協力攻關、共同呵護“一江清水向東流”。該中心副主任孫安説,通過“上天入地下水”一體化監測,長江南京段生態狀況纖毫畢現、實時掌控。

  水清岸綠江豚躍的背後,是南京壯士斷腕推動轉型、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為。放眼大江兩岸,新濟洲、江心洲、八卦洲、龍袍等一批濕地公園串點成線,燕子磯老工業基地“騰籠換鳥”成為宜居新城,浦口十里造船帶“砸籠換綠”成為十里畫廊……2018年以來,南京共清退生産型岸線21.5公里,長江二橋到三橋之間生産岸線已基本退出。

  生態環境投入,是關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讓長江休養生息,也為城市贏得了更大發展空間。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南京沿江兩岸正打造河西魚嘴、歡樂濱江、綠博園、寶船遺址公園9處“城市客廳”,打造成“新時代山水城市主軸”和“世界級魅力人文江岸”。

  趕考新時代 創新名城新突破

  52歲的南京長江大橋,最近在抖音和視頻號被刷成了新晉“網紅”,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更多人從中讀懂了穿透時代的精神內涵——自主創新、自力更生。

  “創新讓我們獲得了優勢、贏得了市場。”江北新區的江蘇集萃智慧製造技術研究所裏,一排輕型機器人舒展自如、指尖輕盈。該研究所産品研發中心總監盧鈺説,這樣一台機器人有十幾處關節,每處關節裏面都有一台電機。“原來進口一台要花六七千元,我們自主研發了無刷力矩電機,成本降到了六七百元。”他介紹,這一國産“協作機器人”價格更親民,將很快應用到更多生産生活場景中。

  “明星産品”佔領市場,拼的是研發家底。作為江蘇産業技術研究院的加盟所,該研究所建有省智慧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等十多個省市級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承擔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共計12項,申請專利或軟體著作權300余項。

  “看了我們的技術應用後,國外同行主動關閉了同類産品線。”南京延長反應技術研究院成立不過三年,但其最新應用成果卻在國際上“石破天驚”。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張志炳向新華日報記者介紹,其團隊打造的“微介面強化綠色化學製造平臺”,有效幫助化工企業降本增效、節能減排。如今,這一技術在長江流域30多家企業得到應用,2020年將為該研究院帶來近億元産值。到明年底,這項技術將形成1000項各類專利組成的知識産權保護池。

  延長反應技術研究院是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科研“集團軍”的優秀代表。截至2020年11月,這一創新中心已經連結了19家境內外高校和22個國家級科研平台資源,集聚了近30名中外院士和千余名科研人員。2019年孵化企業508家,孵化企業年産值9.75億元,累計申請專利1106件。

  一個個創新團隊聚集,一項項創新成果鋪展,都在努力回應新征途上的“金陵之問”。“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後,南京拿什麼和其他城市競爭?”3年前,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以此設問。

  連續3年,南京市委用一號文來作答——聚焦“創新名城”建設。舉全城之力、集全球之智抓創新、求突破。南京正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2020年前三季度,南京地區生産總值衝進中國城市前十強,實現了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歷史性突破。

  在國家大戰略中,找好選準自己的定位,南京步履堅定。牢記總書記諄諄囑託、聚力“強富美高”新南京,心無旁騖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扛起省會擔當,展現創新名城新風采,南京正努力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開創新格局 城市能級再躍升

  12月24日,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上壩夾江大橋(浦儀公路西段)正式開通。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躍”,以繞城公路、江北大道、長江二橋、上壩夾江大橋和長江五橋構成的“城市一環”正式合龍。南京從倚重江南主城的“秦淮河時代”,邁入擁江發展的“揚子江時代”,開啟江南、江北雙主城新格局。

  從“經濟地理”上看,“城市一環”串聯的江北新區與生態科技島、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紫東片區,都是新一輪城市發展的強勁增長極。如何更好地融入新格局、展現新作為?張敬華日前對東西南北四大板塊密集調研,勾畫重點。河西新城,集中力量建設東部地區重要金融中心;南部新城,高標準建設現代化主城新中心;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高品質建設産城融合的現代化新主城;振興紫東地區,高水準推動紫東科創大走廊建設。

  以長江五橋開通為起點,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夢想在不斷延伸。到2035年,南京共規劃有24處27條過江通道,江與城的互動將更加頻繁緊密。南京市市長韓立明説,要持續加密過江通道,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鐵網絡和“四站”聯動格局,建設以空鐵聯運、江海聯運為重點的區域航運中心,顯著增強面向全球的航空樞紐功能,以交通大突破助推城市能級大提升、樞紐經濟大發展。

  南京,正以更強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譜寫高品質發展的時代新篇。(新華日報 記者 仇惠棟 顧敏)

  扛起擔當 再開新局

  葉南客

  山河景明,氣象萬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作出“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又對南京寄予厚望重托:扛起省會擔當,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奮戰“十三五”,迎接“十四五”,在新的起點上,南京上下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責任同擔,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扛起省會擔當。歷經多次變遷,南京始終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南京都市圈等國家和江蘇發展戰略緊密銜接,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和集成改革,國際化水準得到新提升,合理佈局城市創新空間,城市創新功能更加突出,發展新動能加速迸發,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心城市首位度顯著攀升。

  走好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名城,是南京順應大勢、立足實際作出的戰略選擇。作為我國的科教重鎮和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南京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啟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連續三年出臺支持創新的市委一號文,打出優化創新生態的“組合拳”。

  精準脫貧、産業富民、增加造血功能等舉措,讓一個個産業富民的生動典型涌現出來,讓人民群眾在更高水準上共建共享小康社會建設成果,而這正是南京推進高水準小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者為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江蘇創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專家)

編輯:羅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