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上午9點15分,G8321次列車從鹽城站開出,駛往上海虹橋,這是蘇北腹地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 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攝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關係幸福。2020年,在奮力打贏疫情防控、復工復産、防汛抗洪三場硬仗的同時,江蘇省始終把民生幸福放在重要位置,在決勝高水準全面小康進程中,堅持即便財政壓力較大、也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持續排查解決了一批突出民生問題,查漏補缺壓茬推進,不斷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一項項務實舉措加快推進,帶有“真金白銀”的系列政策接連落地。農民住房條件大大改善,老百姓醫療報銷額度不斷上升,中小學學位持續增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江蘇正書寫精彩答卷。
通高鐵、建農房,重塑江蘇人的生活方式
白墻黛瓦新農房整齊排列,淡墨輕嵐的農村新生活透著詩意。2020年,江蘇預撥專項資金58.79億元用於推進蘇北農房改造工作。截至11月底,蘇北五市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已全部改造到位,完成超10萬戶農房改善建設任務。農房改善繪就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成為代表委員們心中的最美風景。
“農房改善,改變的是農村面貌,推動的是農業發展,受惠的是農民群眾,提升的是黨的形象,夯實的是執政基礎。徐州要把這件好事辦得更好、抓得更實,讓農民群眾搬得順心、住得暖心、過得舒心。”江蘇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兆林説,過去的一年,徐州始終把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牽引性抓手、脫貧攻堅的兜底性工程、全面小康的標誌性指標,新改善農房3.7萬戶,新建改建戶廁3.6萬戶。在農房改善的規劃設計上不搞“一刀切”,而是請來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院設計草稿,邀請清華大學教授進行審查,建設一批既注重功能配套、內外環境打造,又注重內涵挖掘、特色塑造的新型農村社區,確保農房改善留得住鄉愁、讓群眾滿意,構建起美麗鄉村的田園夢想。
蘇北農房很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蓋的,磚木結構,功能單一,安全舒適性差,供水、供電、道路等條件相對較差。從2018年開始,江蘇計劃用3年時間,改善蘇北30萬戶農民的住房條件,目前完成20余萬戶,2021年將再推進10萬戶。農房改造,被重塑的不僅是房子,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
“新房子顏值高,周圍環境好,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目前鄉村電影院已開門營業,這可是連雲港首家村級‘院線影院’,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大片了。”江蘇省人大代表、連雲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徐瑤介紹説,小蕩村地勢低窪,一些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舊農房潮濕、積水,受惠于蘇北農房改善,2020年村裏20多戶人家在沙杭新型農村社區有了稱心的居所。
2020年,江蘇民生這部暖心大作既有“河流敘事”,也書寫“山峰突起”。隨著滬通鐵路一期、連鎮鐵路淮安至鎮江段和鹽通高鐵的開通,“交通大省”補上了鐵路短板,成為這一年中國高鐵建設的“優等生”。
“應該説,2020年是江蘇鐵路‘補短板’最突出的一年,或者説得更形象一點,是江蘇鐵路持續爆發的一年。”江蘇省政協委員、省鐵路辦副主任朱培德説,加上2021年1月8日開始試運行的連徐高鐵,新建成這4條高鐵後,蘇北蘇中蘇南幹線鐵路通道全面打通,江蘇綜合交通運輸短板加速補齊。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52年後,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和五峰山長江公鐵兩用大橋相繼建成。大江上兩條“巨龍”同時騰飛,且都是世界級水準橋梁,讓朱培德倍感驕傲,在他看來,高鐵里程的飛速發展,正在改變城市的眼界和未來。“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基本形成,串聯起“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是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在江蘇實施的重要支撐。
“在江蘇2020年度發展熱詞中,‘江蘇高鐵’高居第二位,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大老百姓對江蘇高鐵發展的期盼。”朱培德説,出行是否便利、安全,直接關係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掐準教育醫療等領域痛點,兜牢民生底線
教育醫療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幸福,老百姓最關切、最在意。2020年,著眼于補短板惠民生,江蘇在這兩大領域努力破解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在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副總編輯趙建春看來,過去一年,江蘇省在推動解決中小學及幼兒園資源相對不足、持續擴大基礎教育資源供給方面成績不俗,“2020年省政府確定的辦好十項民生實事第一項,就是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0所、普通高中50所,公辦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分別提高到1000元、1500元以上。”
趙建春在調研中了解到,徐州市近5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540多所,其中新建學校88所,新增學位17.2萬個;在2020年全市規劃新建、擴建義務教育學校26所,總投資31.8億元的同時,淮安市對各縣區2021年基礎教育資源需求發出預警報告,督促各縣區提前謀劃、積極應對,切實解決好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根據江蘇省教育廳統計,2020年,全省新建、改擴建一批幼兒園後增加學位9.2萬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建339所、竣工和交付使用299所,增加學位33.3萬個;普通高中增加學位6.2萬個,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學生佔比超過58%。
“我省還大力推進融合教育,開展特殊教育個別化應急響應服務有效探索。2020年,全省新建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1306個。”趙建春説,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承擔的蘇臺合作“個別化教育呼叫響應機制”項目,全年為殘疾學生和家長提供了380課時的專題輔導與諮詢答覆,積累了30多萬字的寶貴資料。關愛特殊群體的同時,全省各地全面落實資助政策,重點保障受疫情或洪澇災害影響學生以及建檔立卡、低保等特殊困難家庭學生順利入學。“聚焦最困難的學生群體,全省共計比對出60.03萬名特殊困難學生,切實做到精準資助、應助盡助。”趙建春説。
“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同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省裏的重大項目、江蘇省政府債券發行等都重點考慮醫療衛生領域,尤其注重加快基層醫院硬體的提檔升級,提高醫療保障水準,讓百姓享受到更高層次、更加貼心的醫療服務。”江蘇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濤説,由省裏重點支持,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正在與東南大學一起打造重症醫學中心,未來力爭達到全國一流、世界領先水準。
2020年5月1日起,江蘇創新建立耗材“陽光采購”新機制,實現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在江蘇省平臺陽光采購、公開交易、應採盡採,目前集中藥品耗材帶量採購已實現常態化,像多年來位居高價位的心臟支架從均價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極大地降低了群眾醫藥費用負擔。薛濤表示,改革讓醫保資金使用更加規範,防止過度醫療、騙保等行為發生,促進將醫保資金更好地用到需要的人身上,也讓病人有了更多選擇。“隨著國産品牌替代進口産品,老百姓將能以更加優惠的價格享受同樣品質的醫療服務。”
補齊短板,一人不落脫貧致富
就業是民生之本,這項工作居於“六穩”“六保”之首。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最新統計,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77萬人、佔全國的11.2%;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失業率分別為3.2%、4.5%,均低於全國水準。
“事非經過不知難。2020年,面對外部形勢的複雜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們頂壓前行、主動作為,力促就業局勢總體穩定。”江蘇省政協委員、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感慨地説,5年來,江蘇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保持就業局勢平穩向好,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26萬人、總量躍居全國第一,成為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和經濟發展的亮麗底色。
特別是2020年,針對員工返崗難,江蘇迅速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和農民工復工返崗“點對點”保障機制,率先開展跨省勞務援鄂,為3884戶企業直達送工8.36萬人。針對企業穩崗難,全年減免社保費1467.5億元,發放穩崗和就業補貼近130億元,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夯實穩就業基礎。
針對重點群體就業難,江蘇迅速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11條”,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3.05%。為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江蘇推動失業保險擴圍提標,發放失業保險金61.36億元、失業補助金6.21億元,分別惠及66.14萬人、33.05萬人。
針對供需匹配難,江蘇創新打造全國首個“直播帶崗”公共招聘平臺,發佈招聘崗位122萬個,吸引72.8萬人次在線求職,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659萬人次,累計使用資金42億元。
朱從明表示,新的一年,江蘇人社系統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實現“十四五”全省人社事業良好開局。
2020年,江蘇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堅決防止因疫因災返貧,助力102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近400萬人實現脫貧。
脫貧攻堅,重在産業,成在産業。泗洪縣梅花鎮段莊村搞起鄉村旅遊後,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人氣旺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江蘇省人大代表、梅花鎮綜合服務中心辦事員錢鑫龍是段莊村鄉村旅遊的創辦人之一。他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全村有3267人,這幾年陸續有151戶低收入農戶脫貧,經濟薄弱村實現達標。前些年,他帶領全村搞土地流轉,蓋廠房,打造300多畝的園藝苗木基地,讓村民有了保底收入。錢鑫龍希望,鄉村大變樣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能大變樣,依靠産業持續增收,用旅遊帶動三産融合。
“2020年,我們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迎難而上,確保奇妙哆哆樂園趕在國慶長假開園,短短11天接待遊客11萬人,增收290萬元。以樂園為載體成立的公司,2020年僅勞務就支付了42萬元,這筆錢實打實地揣進了農民的口袋裏,還帶動了餐飲、商鋪、苗木、花卉等産業的發展。”錢鑫龍説,很多原先觀望的村民也被帶動起來,想參與、從根子上擺脫貧困。他希望社會各界更多關注鄉村旅遊,特別期盼出臺政策,解決鄉村振興中一些“卡脖子”難題,比如鄉村旅遊規劃、土地使用、特色引導等,進一步激發農民自身動力,為脫貧後的鄉村發展再添一把火。
脫貧致富奔小康,必須一人不落。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業務信息系統查詢,“十三五”時期,全省254.9萬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82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8萬元以上。“6+2”片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12個重點縣區全部“摘帽”退出。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順利實施,補齊了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前邁出堅實的一大步。(新華日報 記者 鬱芬 唐悅 陳潔)
■ 記者手記
不平凡中的“平凡”關切
走南闖北給別人蓋房子的蘇北“打工人”李師傅,終於在2020年搬進了自己的新家。粉墻黛瓦、飛檐套窗、竹籬小院……他忍不住將“高顏值”的新型農房曬在朋友圈,鏡頭裏同時留下的,還有老母親和小女兒的笑臉。
江蘇高鐵的爆發之年,對於經常往返于南京和淮安做項目的軟體工程師張寧來説,這不僅是一串串數字,更是從“雙城”到“同城”、從“同城”到“長三角人”生活方式的迭代。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江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只增不減,不斷補短板強弱項辦實事,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教育的奮進之筆,醫療的革新之變,“富”的成色愈發飽滿,就業的舞臺更加多元……一幅幅生動的民生圖景背後,是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的深厚情懷。
民生連著民心,在人間煙火味中,江蘇人感知內心的豐盈,獲得向上的精神力量。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正是因為“不平凡”,那些對於“平凡生活”的關切尤為珍貴、越發動人。(新華日報 作者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