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一顆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她是丹頂鶴的家園,也是麋鹿的故鄉,只要到訪過鹽城,這片“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就會令你流連忘返。黃海濕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綠色能源城市、國家森林城市,與“鹽城好空氣”一道成為重要的城市名片和生態品牌。
“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的典範,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對鹽城提出明確要求。鹽城堅定把“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作為“十四五”發展的總綱領、總命題、總要求,努力探索一條具有鹽城特色的現代化之路。
2021年1月5日,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專門向鹽城市委、市政府發來賀信,高度讚揚鹽城市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為全省大氣和水環境品質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2020年,鹽城市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認真落實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整改要求,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空氣品質綜合指數3.52,全省第一;PM_2.5濃度33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二;優良天數308天,優良率84.2%,全省第三;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100%,34個省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優Ⅲ比例97.1%;污染地塊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一路高歌的生態環境協奏曲
環境品質顯著改善,生態格局實現優化,綠色品牌更加彰顯,治理效能不斷提升,一張張答卷、一項項殊榮,見證著奮鬥的足跡和實幹的汗水。“十三五”以來,鹽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同步推進的絢麗篇章。
這是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治污攻堅合力明顯增強的五年。鹽城市制定出臺並推動實施《鹽城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和《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等制度性文件,全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黨政責任體系。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研究會辦、督查督辦,各地、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合力攻堅。
這是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五年。“四突破、一提前”見證了鹽城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歷史性的突破,達到新世紀以來最好水準。大氣在全省設區市首批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首次邁入全省第一方陣,污染地塊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位於全省前列。
這是堅決整治突出環境問題、執法監管能力明顯加強的五年。鹽城市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深入推進“263”專項行動,堅決整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影響綠色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在全省首家掛牌成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聯絡室”,一大批關係民生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批長期想辦而未辦的突出生態底板得以築牢,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獲得感、滿足感和安全感普遍提高。
這是穩步推進環保制度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的五年。在全省率先修編完成《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8-2022)》,建立健全大氣、水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和區域流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開展綠色發展評估和生態環保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完成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垂直管理改革、綜合執法改革“三項改革”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水準不斷提升。
一場堅決打贏的污染防治攻堅戰
讓鹽城大地煥發最美顏值,讓大美濕地、水韻鹽城詩意再現,鹽城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主陣地,全面向污染宣戰,攻最難的問題,啃最硬的骨頭,推動環境保護從“治標”向“治本”轉變。
持續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嚴格落實國省控監測點“點位長”制,推動實施工地揚塵管控“紅黑榜”制度,全面實施市區高排放車輛限行管理,全面完成年度300項重點工程項目。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治理,加大重點行業污染整治,推進港口粉塵在線監測系統和岸電設施建設,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
不斷強化水污染防治。各地對34個國省考斷面和10個入海河流斷面,逐一制定水質達標攻堅行動方案,按照“十無”和“五個全覆蓋”要求,全面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穩步推進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實行灣(灘)長制,紮實開展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清理整治工作。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率先在全省完成14家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1家應急備用水源地達標建設任務,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全市有440個行政村新建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含接管網),超額完成省定目標。
積極開展土壤、危廢等污染防治。全面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調查,大力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全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從2017年的16.1萬噸/年提升至27.3萬噸/年,綜合利用能力達29.46萬噸/年。開展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考核,完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目標。穩步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地區技術措施落地,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銷號機制。
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圍繞放大“世遺”品牌效應,推動區域聯動保護,牽頭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推動建立環黃海生態經濟圈,擴大生態“朋友圈”。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系統推進串場河等河道全流域治理,打造鹽瀆、東沙、大馬溝等一批省級、市級濕地公園,全力打造沿海發展“綠心地帶”。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環境管理工作,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前完成16772家排污許可清理整頓任務,發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全面推行河長、警長、斷面長“三長並舉”管護機制,建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不斷強化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建設。先後組織開展20多次專項執法行動,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483件。積極推進首批2個“綠島”試點建設,紮實推進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新建水質自動站12個、鄉鎮(街道)空氣自動監測站121座,加快補齊市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短板。
一支砥礪奮進的生態環保鐵軍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回顧這五年,鹽城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環境品質明顯改善,正是得益於有一支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環保鐵軍隊伍。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他們忠於職守,不分晝夜,長年奮戰在一線,攻堅克難,負重前行,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一流業績必須有鐵的紀律。鹽城堅持以嚴的紀律鍛造鐵的隊伍,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駕護航。認真落實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五抓五促”專項行動和警示教育大會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紮實抓好中央省市巡視巡察、監察建議的整改落實工作,深入開展“忠誠核心、勇擔使命”主題實踐活動、“作風建設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等活動,不斷加強黨建工作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共完成整改作風問題195個,建立健全規章制度95個。
加強黨的建設,夯實污染防治政治責任。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一以貫之,政治建設為統領,同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同部署、同落實,領導抓和抓領導相結合,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為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打造“鹽城樣板”增添亮色。
堅持主動監督,提升污染防治治理能力。“一崗雙責”嵌入、跟蹤監督污染防治全過程,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落實在具體環境監管執法中。做好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後半篇文章,自覺對表對標,查癥結、找差距、嚴整改,挺紀在前,增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
堅持紀律問責,保證污染防治取得實效。一流業績必須有鐵的紀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教育引領在前,突出黨性教育,加強紀律教育,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警鐘長鳴。制度約束在前,持續推進“陽光權力”風險防控機制建設,防控權力失范、“出軌”。懲微立威在前,緊盯群眾身邊作風、腐敗問題,嚴肅紀律權威。突出激勵約束並重,加大輪崗交流力度,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打造政治硬、作風強、本領高、廉潔好的環保鐵軍。
一套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的戰略戰術
站在“十四五”開局起點,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內涵不同、標準不同、目標不同,新一輪污染防治攻堅戰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要求更高。2021年是建黨100週年,社會各界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加強烈,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期望值更高。
為此,鹽城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創新思路,系統謀劃戰略戰術,把握“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總體要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針,樹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提升水環境品質。嚴格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要求,深入實施河湖長制和斷面長制,做足做好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圍繞全面達Ⅲ類目標,對全市51個國省考斷面逐一制定達標提升方案。加大陸源污染治理力度,推進市縣污水處理一體化,因地制宜開展城市污水廠尾水濕地功能區建設,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城市生態品牌。全面提升入海河流和近海海域水質,持續增強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
強化大氣環境協同治理。持續擦亮“鹽城好空氣”品牌,強化PM_2.5和臭氧控減,秋冬季重點治理細顆粒物污染,夏季重點治理臭氧污染。深入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大力推動VOCs企業源頭替代或工程治理,進一步減少廢氣排放總量。突出抓好建築揚塵治理,打造更多智慧工地,更大力度推廣綠色施工。積極調整運輸結構,不斷減少公路運輸帶來的污染排放。
深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生活污水治理農戶覆蓋率、正常運行率,杜絕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河道。加強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和安全利用,完善建築垃圾、城市餐廚廢棄物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體系,積極爭取“無廢城市”省級試點,確保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抓緊推進碳排放達峰行動。嚴格實施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和峰值目標管理,優化調整産業結構,加快淘汰安全、環保不達標的低端落後産能和“散亂污”企業。抓緊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大力開展造林綠化行動。
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制度,強化生態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管,科學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責任,科學實施沿海灘塗濕地保育工程,完善生態監測評估體系,為及時掌握生態系統信息、客觀評價生態系統品質提供支撐。
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産地,鹽城最厚重的底色是綠色,最具潛力的比較優勢是生態。鹽城將以堅守和創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群眾生態福祉,讓一個面朝大海、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匯聚八方賓朋、走進市民生活。(新華日報 作者 張華林 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