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不到1000隻瀕危青頭潛鴨,26隻飛進東太湖濕地——蘇州有望迎來“首個國際重要濕地”
小天鵝。周敏軍 攝
青頭潛鴨。周敏軍 攝
張家港長江濕地。王任翔 攝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中優美的詩句描繪了古人在濕地中生活的生動場景。日前,蘇州4家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全國林草科普基地”,這意味著,蘇州又多了4個生態打卡點和綠色新去處。
在江蘇,河流超過2900條,水面積佔全省面積16.3%。其中,濕地面積達282萬公頃,是全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省份之一。近年來,江蘇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河長制,6.3萬人守護省內的每一條河流,初步建立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為主的全省濕地保護體系……
打卡“金字招牌”蘇州濕地
“從濕地立法到生態補償,從科研到科普,探索濕地保護的‘蘇州模式’一直在路上。”最近,一件喜事讓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馮育青特別高興,蘇州4家國家濕地公園進入“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名單。
在中國林學會公佈的第五批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名單裏,蘇州市常熟沙家浜、吳江同裏、昆山天福和太湖湖濱4家國家濕地公園榮獲“全國林草科普基地”稱號,數量全國地級市領先。“全國林草科普基地”由中國林學會組織評選,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林學會分別於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開展了第一至第四批評選,此次第五批全國入選的科普基地共171個,其中濕地公園僅15個(佔8.7%),蘇州佔了近三分之一。
鳥類是一些地方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濕地公園,成為鳥兒的天堂。根據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統計,截至目前,蘇州有記錄的鳥類已達378種。這麼多鳥類悄悄地出現在身邊,被蘇州的觀鳥愛好者們記錄下來,創下了年度鳥種最高紀錄。
蘇州的濕地多美啊,“最近可以多去野外濕地看花啦,蘇州15個濕地公園內,鳥的種類增加了46%,種群數量增加了將近一倍。”馮育青微信朋友圈的話題,都是關於濕地和濕地裏的鳥、野草、花。“蘇州市天福、同裏兩家國家濕地公園,鳥類雙雙突破200種。同裏國家濕地公園鷺鳥多,在有水面、魚塘、樹林的濕地,白鷺、夜鷺繁殖很快,牛背鷺雖然也喜歡和夜鷺、白鷺湊熱鬧,不過它的食物在稻田,吃蟲子,天福國家濕地公園鴴鷸類多,濕地成了鳥類的樂園。”馮育青説。
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總幹事周敏軍,組織了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的雁鴨調查,發現了22881隻雁鴨,該數據打破了蘇州地區所有關於雁鴨調查的歷史紀錄。在太湖湖濱濕地公園記錄到159隻小天鵝,7150隻羅紋鴨;在東太湖濕地公園發現了26隻世界瀕危鳥類青頭潛鴨。青頭潛鴨別號“東方白眼鴨”,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少,不到1000隻。我國共有65個國際重要濕地,其中包括鹽城丹頂鶴保護區、上海崇明保護區等。調查表明,蘇州市有5個濕地達到了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國際重要濕地有一個標準,如果這片濕地中有一種水鳥棲息的數量達到了它全球總數量的1%,就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準。按照《濕地公約》規定,該濕地就可以由所在地國家申請列入到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20年年初,長江中下游水鳥調查組把蘇州的太湖、陽澄湖、澄湖納入調查範圍之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迎來蘇州市第一個國際重要濕地。”周敏軍對此充滿期待。
從“常熟宣言”到“蘇州經驗”
“這裡真漂亮!我感到很舒服。這裡跟荷蘭的鄉村有相似之處,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這是荷蘭水資源研究專家Ruud Kampf Rekel對常熟虞山鎮沉海圩鄉村濕地的評價。
2016第十屆國際濕地大會考察的泥倉溇、沉海圩是鄉村濕地的典型代表,虞山鎮福圩村村民錢小法説,“這裡原來地勢低窪,每年大水全都要沉下去,田裏全是水,出門褲子要卷到大腿才能走路。建了濕地公園以後,現在河岸和田間是我們最喜歡的休閒場所。”
蘇州濕地保護是全國的“優等生”。2016年,世界濕地大會在常熟召開,發佈了“常熟宣言”。此次,馮育青用“金字招牌”來形容蘇州4家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全國林草科普基地”。“蘇州濕地保護,付出了巨大努力。”
蘇州吳中區太湖三山島村黨支部書記吳惠生十分自豪地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三山島村用村級資金投資建設了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三山島濕地公園是國內首個淡水島嶼類型的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9378畝。”放眼望去,新華日報記者前方的三山島濕地,鷗鳥在湖面翻飛,荷塘剛長出了亭亭荷葉,湖光山影,美不勝收。
據了解,2010年以來,蘇州市每三年修訂一次生態補償政策,提高補償標準,擴大補償範圍。最初,每個行政村每年補助50萬元,然後根據湖岸線長度、區域面積和村常住人口等因素,逐步提高到70萬元、90萬元和110萬元三個檔次,補償範圍從太湖、陽澄湖逐步擴大到覆蓋市級重要濕地。目前,已劃定長江、太湖、陽澄湖等濕地保護小區84個,實現了自然濕地的搶救性保護,遏制了濕地資源的減少和退化,恢復濕地面積約4萬畝。在重要濕地標識牌上公佈監督舉報電話,充分利用群眾發現、舉報破壞濕地的行為。如吳江區對北麻漾項目存在違規佔用重要濕地行為依法進行查處,督促完成濕地恢復整改。
2015年以來,蘇州創新建立昆山天福、常熟沙家浜等10所濕地自然學校,已建成各類濕地公園21個,其中國家級6個(1個試點)、省級8個、市級7個。成立濕地誌願者隊伍,培養98名生態講解員。創建“蘇州昆山天福實訓基地”,為全國近400家濕地公園提供專業人才培訓服務,向全國輸出濕地保護“蘇州經驗”。
通過調查本地物種,蘇州還組織編寫了《我的濕地秘密·鳥兒篇》《蘇州四季野花折頁》《蘇州常見鳥類66種折頁》《蘇州常見蝴蝶80種》系列卡片等科普讀物和鄉土教材,而《尋找蘇州最早歸來的燕子》《蘇州野外觀鳥手冊》《吳地草木記》《濕地植物篇》都出自蘇州林學會、濕地保護管理站的手筆。把“自然濕地保護率”“濕地保有量”等作為考核各級政府的指標,蘇州市制訂了《蘇州市濕地保護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強化對各市、區落實《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開展濕地保護管理等工作的考核,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8.5%,列全省第一。
全省濕地資源豐富,孕育獨特濕地文化
在江蘇,濕地美麗多樣的生態畫卷令人嚮往。泰州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河網交織、蒲草豐茂,是典型的以半自然農耕濕地為特色的郊野型濕地公園,富有裏下河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常州橫塘河濕地公園,佔地53公頃,景區內種植了水蕨、芡實等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還有中華蟾蜍、虎紋蛙等江蘇省重點保護動物休憩其中,成為城市東大門的“生態綠肺”;鹽城的九龍口濕地公園,是江蘇全省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澙湖遺跡原貌;鹽城黃海濕地2019年7月5日申遺成功,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産。
江蘇全省濕地面積282.2公頃,其中自然濕地194.6萬公頃,人工濕地87.6萬公頃,濕地資源總量居全國第六位——
濕地特徵鮮明,濕地資源總量大,類型豐富。包括5類16型,其中濱海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位,濱海潮間帶灘塗濕地是亞洲保存最大規模同類濕地;
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豐富的濕地資源彌補了區域森林資源相對不足的缺陷,全省濕地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孕育了獨特的濕地文化,“魚米之鄉”“江南水鄉”“運河文化”“裏下河濕地農耕文化”等享譽海內外;
區域位置特殊。江蘇地處長江、淮河下游,濕地狀況受來水影響大。同時,全省地勢平坦,濕地水體連通程度高,大量運河、人工溝渠及水利工程進一步加強了水體的聯繫,形成了江、河(渠)、湖(庫、塘)、海等高度關聯的濕地水網;
此外,江蘇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開發利用活動歷史悠久,濕地受人為干擾歷史長、強度高,受干擾程度低的自然濕地相對稀缺。
江蘇濕地保護體系正逐步完善,新建省級以上濕地公園26處,濕地保護小區227處,自然濕地保護率從43.8%提高到58.9%。其中,長江沿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濱海濕地區自然濕地保護率分別達51.7%、63.5%、56.7%、59.6%。全省已有世界自然遺産地1處、國際重要濕地2處,建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達75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7處(含試點)、省級濕地公園48處,建立濕地保護小區457處,重要或典型濕地、重要水禽棲息地、重要水源區濕地資源逐步得到保護。
目前,全省恢復擴大濕地面積,已修復濕地35萬畝。省濕地保護站站長盧克成表示,“通過未來幾年的努力,實施全面保護,江蘇自然濕地保護率將得到顯著提升。”(新華日報 記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