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來源:新華日報  |  2021-06-11 10:20:41

  原標題:希望田野上的“風景線”、鄉村振興中的“致富路”、美好生活裏的“幸福場”——“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 打造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

  鄉村,是人們的“心靈原鄉”。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鄉村旅遊,在一代代旅遊人的耕耘下,如今已演變為以休閒度假和文化體驗為主、內涵豐富的旅遊業態。

  當“水韻江蘇”遇上鄉村旅遊,作為文旅大省的江蘇如何打造希望田野上的“詩和遠方”?6月9日,第十二屆江蘇省鄉村旅遊節再次如約而至,開啟一個月的“鄉村狂歡”。

  當你真正走進鄉村,你會發現,“原鄉詩意濃,遠方不再遠”。那麼,就讓我們邁開腳步,走訪大江南北尋覓美麗村莊的抹抹倩影,感受江蘇鄉村旅遊的別樣魅力。

  堅持理念更新,“保護與開發”同頻共振

  驅車沿蘇州吳中大道一路向西,十幾分鐘後便抵達旺山景區入口。轉入山路,一排排香樟、銀杏、楓樹錯落有致,組成一條“五彩緞帶”,寂靜的山林裏鳥鳴啾啾,與外面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對比。30多年前,這裡卻呈現另外一番景象,還是千瘡百孔的採石宕口。

  2004年,旺山著手編制新農村建設和生態農莊建設方案,重點在錢家塢規劃農家樂集聚區。在錢家塢入口,唐忠兵家的“農家樂”佔據顯眼位置,每到節假日便一座難求。2013年,旺山與吳中太湖旅遊區“捆綁”創建,成功躋身國家5A級景區行列。如今,旺山“文旅風情小鎮”初顯規模。

  旺山村的蝶變,生動詮釋了“理念新則思路寬”。近年來,全省各地抓住鄉村旅遊興起的時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紛紛做起“保護與開發”的聯動文章。

  一方面,各地堅持把保護好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資源作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所在。和旺山村一樣,很多村莊推動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遊相結合,吸引更多人醉美山野、徜徉田園、品味山水,實現了“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的轉化。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將鄉村旅遊置入全域旅遊“大盤子”中,打好“城市+鄉村+景區”組合牌,拉長吃、住、行、遊、購、娛特色産業鏈條,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公共空間,讓遊客在鄉村真正“停下來、留下來、住下來”,全天候感受和體驗原真性的鄉村生活。

  仲夏時節走馬蘇北小城金湖,但見湖光瀲艷、風景宜人。就是這樣一座“移步皆是景”的城市,2017年以前全縣還沒有一個4A級景區,鄉村旅遊質態平平。“全域旅遊,成為産業潛力‘變現’的突破口。”當地文旅部門負責人説,金湖縣在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中,堅持景城聯動、景區帶村,在荷花蕩、水上森林公園、白馬湖等景區周邊打造荷韻、森氧、漁家等特色風情鄉村,短短幾年間便構建起“一心一帶一環、四區六鎮十村”的全域旅遊格局,也大大激活和釋放了鄉村旅遊的潛力。

  驅車行至蘇南,畫著紅黃藍三色線的溧陽“1號公路”沿線風景旖旎。該市文廣旅局負責人介紹,這條365公里長的公路,聯結起全市220多個鄉村旅遊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把原本分散游離的自然資源和鄉村景點綴連,打通全域旅遊向縱深擴展的“神經末梢”,年綜合引流600萬人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路”。

  聚焦融合發展,探尋農文旅“乘數效應”

  隨著城鄉融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資金、科技等資源要素不斷向鄉村聚集,曾經落後的鄉村,正以煥然一新的姿態向我們款款走來。

  位於鹽城市大豐區南郊的恒北村,是全國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産基地。這個因梨聞名的蘇北村莊,如今也圍繞這棵梨樹,擦亮了鄉村旅遊的新名片。2019年7月,恒北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同年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發展鄉村旅遊,不只有採摘。”依託這樣的思路,恒北村通過“賣梨園風景,挖掘梨園文化,舉辦梨花文化節”,打造“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泉”的鄉村旅遊特色,實現了從過去單一賣梨果到現在一二三産融合,村集體資産突破5000萬元。

  鄉村旅遊本質上就是農業與文化、旅遊等産業融合催生的産物。省內很多地方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發展鄉村旅遊,將文化藝術融入旅遊活動,將民俗風情融入旅遊品牌策劃,將文化遺産融入文創産品和旅遊商品開發,農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真正實現了“1+1+1>3”。

  在前不久公佈的首批25個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試點項目中,南京錢家渡村成功入選,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選的鄉村旅遊景區。

  “來嗬嗬,來嗬嗬,放牛的小妹快過來嗬……”來到金陵水鄉錢家渡景區,總能聽到船工們聲情並茂地傳唱江寧本地特色民歌《放牛對歌》。當地將非遺文化引進景區,不僅通過獨唱、對唱等形式演繹江寧本地特色民歌——放牛對歌、八段錦,還在遊客服務中心開展了江寧烙畫、周崗紅木雕刻等非遺活動展示和現場製作,讓遊客與非遺“面對面”,零距離感受金陵水鄉文化。

  “紅綠”結合則讓鄉村旅遊多了創新內涵。南京溧水李巷村,這個作為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旅部、中共蘇皖區委、蘇南行政公署駐地舊址的村莊,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點。李巷村開發了承載紅色文化的瓷杯、剪紙、小人書、泥塑、鑰匙扣等30餘款文創産品,還發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漁文化、茶文化……獨特的文化,賦予江蘇鄉村獨特的靈魂。如今眾多鄉村在挖掘自身獨特文化的道路上,逐漸讓共情的“鄉愁”變成可“觸摸”的詩意。

  推及更廣領域,各地積極推進“旅遊+”向“+旅遊”轉變,除了農文旅融合,還探索鄉村旅遊與農業、交通、教育、體育等領域融合互促,打造出田園藝術景觀、旅遊風景道、自行車公園、房車露營等旅遊新業態新載體,同樣為鄉村帶來了人氣、注入了活力。

  著力品牌塑造,擦亮江蘇鄉村旅遊“金名片”

  “來之前想到了蘇北鄉村會比較美,沒想到好玩的也很多。”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一場“水韻江蘇 醉美泗陽”2021年千車萬人遊泗陽活動在被稱為“中國楊樹之鄉”的泗陽舉行,來自安徽的陳原跟老姐妹們一同走進成子湖旅遊度假區,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特色展覽,在臥龍山莊參與瓜果採摘,還在中國唯一的楊樹博物館“打了卡”。

  “我們在假期舉辦此次活動,還加入‘振興鄉村、直播助農’等環節,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省內外遊客前來泗陽感受當地美景、品嘗特色美食,打響‘鄉村牌’。”泗陽縣文廣旅局負責人表示,“鄉村遊”絕不意味著低端遊、同質遊,“因地制宜”才有出路。

  只有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才能形成特色、塑造品牌,這已成業界共識,也是提升鄉村旅遊吸引力的關鍵所在。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要立足當地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市場需求,打造“和而不同”“獨具個性”的特色旅遊産品,這樣才能給旅遊者一個“去的理由”。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高品質的特色鄉村民宿不可或缺。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的大埝社區是近幾年崛起的民宿集聚區,每逢節假日,無論是老牌民宿,還是剛剛對外營業的黎家營民宿村,都會被預訂一空。

  而對於更為年輕的受眾,音樂節、咖啡節等新業態和夜演、夜秀等新場景,成為吸引他們假日裏到鄉村去的新理由。“這個‘五一’,對於我們在南京上學的搖滾迷、民謠迷來説,感覺真是太友好了——溧水咪咕音樂節、江寧草莓音樂節連著舉行,雖然遠,但是跑一趟很值!”南京財經大學大二學生小顧興奮地説。

  “近年來,從石臼湖夏季的天空之鏡,到冬日裏的‘天鵝湖’,再到2021年的網紅草海、千畝花海的‘玫瑰秘境’,以及‘五一’期間的音樂節,我們希望通過創造、提升新業態,為遊客提供更多鄉村旅遊的選擇。”南京市溧水區文旅局負責人説。

  創藝街區、鄉村市集、鄉村音樂節、網紅咖啡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如今,鄉村旅遊品牌打造模式不一而足。比如,圍繞“夜經濟”創新培育夜間文旅消費新模式,全省鄉村“遍地開花”,形成了“姑蘇城外”“溧陽茶舍”等鄉村民宿品牌,涌現出蘇州樹山村“樹山·星享夜”、南京大塘金村夏季納涼節、連雲港潮河村“夜遊城”等夜經濟品牌,擦亮了江蘇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帶動村美民富,“肌理髮力”助鄉村振興

  整齊的田間道路、聯排的枕河人家,走進位於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小楊村東北部“小楊人家”的南入口,一股濃郁的田野風光便撲面而來。

  電視劇《大江大河2》中,“小雷家”的滄桑巨變在江蘇各地不斷上演著,小楊村正是其中之一。40年前,這裡水路不暢,是“沒人願意嫁進來”的偏僻水鄉。5年前,這裡孕育出以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代表“兩個主體”協同發展的“姜堰模式”。而現在,通過村企合作,走農文旅融合新路的小楊村年人均收入已達3.29萬元。

  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不斷開創新模式,江蘇省促進鄉村旅遊産業鏈向深度發力、朝廣度拓展,各地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市場”“村集體+工商資本”等一系列富有活力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構建一條條“農業+旅遊業”“農産品+旅遊商品”産業鏈。同時,涌現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旅遊富民的標杆。這些做法不僅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旅遊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也為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源”。

  從全省來看,2020年省級以上鄉村旅遊重點村吸納直接就業2萬人,帶動就業3.3萬人,其中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宿遷市劉圩村將旅遊項目建設同農民脫貧相結合,帶動了17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

  前不久,蘇州市蔣巷村、無錫市前寺舍村、常州市塘馬村、鹽城市荷蘭花海等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鄉村旅遊帶動富民、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果。

  不僅村民的口袋鼓起來了,眼下,越來越多的村莊變景區、民房變客房、農産品變旅遊商品。全省鄉村已形成共識:只有集中力量、多措並舉,讓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旅遊業發展並重,公共服務産品與市場化文旅産業並行,多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才能繪就一幅既讓遊客滿意的“山水圖”、又能提升本地村民幸福指數的“致富圖”。

  “鄉村旅遊是希望田野上的一道‘風景線’、鄉村振興中的一條‘致富路’、美好生活裏的一片‘幸福場’。” 在6月9日召開的全省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推進會上,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寄語未來——要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進新時代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文旅力量。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