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江北岸,整個蘇中蘇北,以一個縣標注山歌的,唯有海門——“海門山歌”,在歷史長河中悠悠已有幾百年。
有一首名叫“嘸郎嘸姐不成歌”的海門山歌——“嘸魚嘸水不是河,嘸篾嘸藤不是籮,嘸狗嘸貓不是窩,嘸郎嘸姐不是歌。”這首歌,短短四句,畫龍點睛般地道出了海門山歌的最大特點:情歌為主。
管劍閣,1911年生,海門三和鄉人。他在後來回憶説,海門人高興唱山歌,他從小在外婆懷裏就聽外婆唱。到上大學後,他和家住啟東的同學丁仲皋都覺得這民間歌聲彌足珍貴。1932年,管和丁在大夏大學(華東師大前身)讀三年級時,按照文學院院長吳澤霖教授要求,利用暑假在海門、啟東農村,跟老歌手記錄蒐集,各得數百首,擇選一百首交給吳教授,他送去《大夏學報》發表。翌年,他作了《序》,並請語言學家趙元任校訂,印成單行本發行,書名叫《江口情歌》。
江口,好理解,長江口。為什麼命名為情歌呢?在《自序》中,作者説,平民無所顧忌,情歌便唱響鄉野。實際上,還應該有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海門為移民之地,先前的古海門,以北方南遷人群為主,後來的“海門廳”,則基本是江南人跨江而來,這是蘇中蘇北只有海門山歌而無別的什麼山歌的獨特原因。
移民,離別了故土,也就離開了祖輩們成熟的人際關係,當他們談婚論嫁時,無多少沾親帶故的資源為其牽線搭橋,要依靠自家自身去自找配偶。同時,移民敢於追求,敢冒風險。這種內外因素的結合,就誕生了很多一見鍾情、自由戀愛的情歌。
海門山歌中有不少被小阿妹看中的“搖船郎”的內容。搖船郎,一個多麼浪漫而又實在的形象。海門廳初始由40多個沙洲組成,濱江面海、溝河眾多,船隻,便是人們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船多,搖船郎也多,對一個閉守于沙洲、甚至閉守于村隅的少女來説,漂來的小船,撐篙或划槳的搖船郎,常常能撞開她們的心扉。如果誰先開口一曲,動聽而又優美,那對歌就會響起來,飄過去……
海門山歌界最引為自豪的是山歌手趙樹勳將敘事山歌《搖船郎》改編成山歌小戲《淘米記》,1957年3月進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歌舞會演。《淘米記》開場的第一曲山歌歌詞就是:“日出東方白潮潮哎,哎,我小珍姑娘抄仔三升六合雪白米下河淘,下河淘來下河淘,只見一隻小小舟船在浪裏飄哎。”20年後,海門文聯組織人馬搶救性地去農村採集健在老山歌手口頭的山歌,其中就有海洪鄉農民顧思玉演唱的《小阿姐看中搖船郎》。當時把曲譜、歌詞全部採集後,于1979年底由縣山歌劇團演唱,錄影于1980年元旦在上海電視臺播放,這是海門山歌首次上熒屏。此後,海門山歌演員宋衛香于1986年7月將此歌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1996年,以此製成的專題音樂片在歐洲衛視播放,聲傳世界。
情歌類的海門山歌,女性主角鮮明、主動膽大。少女們在一首首優美的山歌中,為情郎繡肚兜、織披肩,為情郎銀壺篩酒,端上芝麻湯圓;到江邊送情郎舟行遠方,又在江邊眺望情郎的歸帆……她們約會情郎,在河邊、樹下,在宅外頭、屋檐頭、灶口頭……她們把相愛之情灑向日常一切,“日落西山烏裏烏,小阿姐妮淘米要用手來搓;情哥哥來仔燒茶煮飯點火留夜飯,白米裏煮出情絲多。”她們不貪錢財,要的是意中人,只要情投意合,一起生活就是美好。“我真心跟你哪怕布衫褲子勿連牽,我無心結識哪怕金銀百寶幢上天,夾棒頭討飯我情願,我同你到東海東頭東海灘頭去種田。”她們拼出性命爭取婚姻自主,面對父母的反對,多首歌中唱到要“懸梁高挂一根繩”。小阿姐小阿妹們帶有野性的歌唱,是因為她們被壓在社會最底層。在這個男性的世界裏,她們是被擺布被侮辱的命運。借助移民,終於到了一個江天高遠的地方,遠離了那一雙雙古板的眼睛,也遠離那一條條束縛女性的族規,還遠離了相沿成習的村中風俗、鄰裡習慣。終於有了一個機會,有了可以自己作主的機會。
青春的奔放與環境的變化,釀成了心中的歌聲,一經口頭唱出,又會在四週引起不少回應。於是以心生歌,以歌引歌,悠揚情歌中年輕姑娘活潑潑的生命,便流出來、溢出來、飄起來,一個個追求生命自由情愛自主的女性形象,從鄉野田間走來。
海門山歌,幾百年間傳唱於“下裏巴人”中。雖然她不是生於官府、學宮、書齋,雖然她也沒有從官吏、士子、書生們口中流出,但民間有高人。無數次田陌溝邊的即興高唱,一群一群人有意無意中的不斷打磨,你改一詞他改一句,你改一下起調,他修一下尾音,水滴石穿,終有一批精品就在歲月的長河裏生成並流傳下來。
除了上文所述之外,要特別寫一下山歌《紅娘子本姓王》。這是一首以紅娘子為主角的敘事情歌。全歌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紅娘子為情郎繡花花護肉尺魚肚兜,全部情絲化作肚兜上精緻而豐富的圖案。第二部分是探病,從得信、粧扮、帶便手、稟告公婆、到情郎家、問病、煮飲食……一一敘來,唱出了紅娘子的著急、利索、心細、潑辣,也透露當時社會的時尚、風俗、習慣、生活狀況。第三部分是奔喪,從要與情郎“同死合棺材”,到“哭聲親夫叫聲天”,到“抬飯”三年……唱出了紅娘子的真情、殉情、忠情、守情。正是生命中驚心動魄、生離死別的片斷,成就了這部長篇敘事情歌跨越歷史的價值。
按照一般世俗的眼光,這是一個婚外戀情的故事。紅娘子已成家,有公婆有丈夫,在家裏農閒織布農忙下地,但她卻有一個“外私情”。為了這個“外私情”,開篇時儘管情意綿綿,但第一次外出去探病時,還是以到廟裏“還願”的謊言騙過公婆。到第二次奔喪時就不顧這些,大哭“我的親夫”了。
為什麼這麼一首長篇敘事情歌會流傳百十年?歌中感情真摯,如果真正唱起來,歌聲或悽婉如泣如訴,或悲憤高遏行雲,情感上給人的衝擊驚天動地,不過從社會道德角度來説,有違正常習俗啊。但事實是這首山歌流傳下來了,且久唱不衰。一首山歌,可以解讀出一段社會史、心靈史。人們從這個現象中可以看出當時女性婚姻不自由不自主是普遍的存在,更可以看出,從《梁祝》到《牛郎織女》,男女追求兩情相悅共創美好生活的願望與精神,千古以來綿延不絕,《紅娘子本姓王》,只是這種願望和精神在海門廳沙洲上的投影。
海門山歌內容豐富,郎與姐的情歌外,還有萬千氣象,海闊天空。“海門山歌交關多,支支山歌多紅火。麥有麥山歌,稻有稻山歌,菜有菜山歌,豆有豆山歌,瓜山歌、麻山歌、梨山歌、桃山歌、茄山歌、蔥山歌、菱山歌、藕山歌,哎呀,交關多來,交關子多。”
有一類山歌專唱窮人的艱辛。“窮人要唱窮人經,戴只帽子嘸得頂,穿件布衫露背心,一條褲子只剩四條筋,著個鞋子嘸得腳後跟。屋裏灶頭是八百斤(泥涂灶),切菜用仔薄刀筋,一天三頓吃點山芋筋……”
還有山歌專唱日常禮儀、四時氣象、勞動場景、生活習俗等。大部分山歌想像豐富,構思奇巧,引人入勝。“一個人唱歌冷清清,兩個人唱歌勿絕聲,三個人唱歌好像琵琶弦子乒乓響,四個人唱歌好像元宵鑼鼓鬧盈盈。”“山樹扁擔軟溜溜,挑兩麻袋山歌上蘇州,蘇州城江南師傅問我山歌怎麼賣,我一隻山歌要調一頭牛。”“蠶豆開花烏裏烏,長豇豆開花兩根‘蘇’(須),小薊頭開花結‘羅朵’(苞蕾),種田郎辛苦唱山歌。”……
海門山歌,就這樣把一男一女,一窮一富,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編成詞,對上調,繡口一開,萬種風情便隨動地歌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