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千年文脈活力涌動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8-15 10:56:09

  原標題:全市文化産業增加值十年翻兩番 南京:千年文脈活力涌動

南京:千年文脈活力涌動

南京:千年文脈活力涌動

南京市秦淮區“萬物生長 聲聲不息”門東花漾音樂季的一場城墻音樂會。 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聶珍香 攝

南京:千年文脈活力涌動

讀者在剛剛掛牌“世界文學之都地標網絡”的書店選書。 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攝

  上午,漫步江寧織造博物館的園林中,聆聽數百年前絲織繁華的回聲;下午,躲在特色書店,聽憑文字拂去心頭躁熱;入夜,跳進人聲鼎沸的小劇場,感受脫口秀的年輕“笑”能量……

  天氣再熱,這座城市都不乏沁人心脾處。六朝古都南京的魅力就在於,2500年建城史散于街角、藏于巷陌。烏衣巷、百子亭、頤和路,每一個老地名背後,都是古今故事。

  時間流轉,南京文脈興盛綿延。十竹齋重刊並成立藝術集團、原力數字團隊三次入圍動畫界奧斯卡“安妮獎”……2011年到2021年,南京文化産業增加值從262億元增長到1063.99億元,佔全市GDP比重從4.26%增加到6.5%,文化産業發展水準指數、發展指數和綜合指數三項指標均列全省第一。

  把文化變成新增長點,南京氣度不凡。

  資源活化,擦亮紅色之城

  “這些天,我們追思革命先輩艱苦的戰鬥歲月,心靈不斷受到強烈的觸動和震撼,體會到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近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2022屆“紅領巾講解員”研學培訓班結業,學員代表吳怡諾在發言中這樣感慨。為期四天的研學培訓後,他們將正式“上崗”,在紀念館為觀眾奉上精彩講解。

  南京紅色家底豐厚,雨花臺、梅園新村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遍佈大街小巷、山野鄉村。

  “我身外沒有值錢之物,只有一副眼鏡和身上的磷。我願我的磷燃燒起來,燒掉舊世界,燃亮新乾坤……”2022年4月,大型原創交響組歌《雨花臺—信仰的力量》轉向線上,開啟“雲”展演。在歌唱家的動情演繹下,鄧中夏、惲代英等雨花英烈“重現”舞臺,與紀念館年輕講解員跨時空對話。

  在新時代講好雨花英烈故事,南京創新表現手法,選擇了大型交響組歌這一形式。《雨花臺—信仰的力量》邀請了國內優秀藝術家團隊打造,歷時一年多創作完成,並先後走進江蘇大劇院、國家大劇院展演。話劇《雨花臺》、越劇《丁香》、文獻紀錄片《致未來書》、長篇小説《蒼茫大地》、原創雜技劇《渡江偵察記》、現代京劇《梅園往事》……近年來,南京推出一批文藝作品,不遺餘力講好紅色故事。

  在南京各中小學和高校校園,紅色文化活動異彩紛呈,精神養料充分澆灌“祖國的花朵”。中山小學在微信公眾號開設“做黨的好孩子”紅色故事專欄,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自編自導自演音樂情景劇《信仰之歌》,南京理工大學成立大學生雨花英烈精神宣講團,南京岱山實驗小學更是將雨花英烈精神品格教育作為六年級學生的校本必修課,至今已有4年。

  夏日炎炎,位於溧水區白馬鎮的李巷村人氣依舊旺盛。陳毅暫住地舊址、李堅真居住地舊址、鐘國楚居住地舊址……沿著青石板路步入李巷深處,多名抗戰將領和黨政領導人的生活痕跡,就藏在一間間青磚黑瓦的老屋裏。抗戰期間的“蘇南小延安”李巷,2016年起進行升級改造,開放後人氣一路攀升,先後掛牌江蘇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京北部,“大美六合旅遊直通車”自2021年3月首發以來,“憶抗日革命先烈”一日遊項目備受遊客追捧。六合紅色聖地竹鎮鎮,近年來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以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為重點,以新四軍第一派出所舊址、鄧子恢舊居、新四軍江北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等景點為主線,開闢出一條紅色文化教育、旅遊研學品牌線路。在江北新區頂山街道,“品重柱石”精神早已落地生根。作為中國工人運動先驅王荷波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這裡的南京工運紀念館,曾誕生中共南京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浦口黨小組。黨史學習教育中,從駐地金湯街社區走出一支“王荷波宣講隊”,他們用生動故事和親身感悟,將王荷波精神送到黨員群眾心中。

  2021年,南京市聯合百度地圖,共同發佈南京市首張紅色文化資源電子地圖,遍佈全市的100余處紅色文化資源點在方寸螢幕間一觸即達,還能解鎖語音講解、遊覽視頻等特色功能,沉浸式感受紅色基因的百年傳承。

  2022年,江蘇省公佈2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南京有兩條入選。從“信仰長存 美麗金陵”到“大江南北 綠韻紅魂”,紅色遺跡與人文生態、鄉村振興相映成趣,串珠成鏈,成為南京這座勝利之城的時代新氣質。

  可觸可感,古都文脈新生

  剛剛過去的週日,位於北京東路37-5號的世界文學客廳書香陣陣,《沉浸式繪本文學作品朗讀》《南京城的“水”聞憶事》《蘇東坡與南京的四次相逢》《孔子是如何講解〈詩經〉的》四門課程緊鑼密鼓,普通市民用整整一天時間沉浸其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南京城的文氣穿古越今。西元前472年,越國在長干里築城,即越城,南京千年文脈由此肇始。從那以後,這座城市便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李白情有獨鍾誦金陵、魯迅求學南京向世界、朱自清車站離別寫《背影》……走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隨處能聽到歷史的迴響。

  2019年10月,南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文學之都”稱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南京有了全新的文化名片。那時起,這座城市以一場深入街巷的行動,讓人們親近、感受文學。

  鳳凰雲書坊、南大黑匣子、錦創書城……2021年,南京在主城內選取13家4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空間,作為城市文學客廳,並掛牌255處“文學地標”,包括文化景點、故居紀念館、書店文創等,初步建設了城市文學空間網絡。南京還在400萬份文獻、200多位歷史人物、600多個文學故事中,提煉編織出一張城市文學地圖:集合了500多個文學地標的“探秘文都”微信小程式,讓市民遊客置身城市任何一處,都能查找最近的文學場所。

  過去十年,南京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12個區共建有文化館12個、公共圖書館13個。全市101個街鎮全部建有綜合文化站,1214個村(社區)實現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南京有近900家閱讀組織,每年舉辦各類閱讀活動1.5萬餘場,居民綜合閱讀率達到96.53%,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人數超六成。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底蘊既流淌于一書一冊,也暗藏在一磚一瓦。始建於1366年的南京城墻,是現存世界最長、規模最大、真實性最好的磚石構造城市城墻。過去十年,南京先後出臺《南京城墻保護條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以法之名保護和利用歷史文脈。

  7月底,中華門下備受矚目的“盛世聚首——圓明園獸首特展”告一段落,但其舉辦地南京城墻博物館,將永遠存續。刻著不同來源和銘文的700多塊墻磚,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盤,百餘位專家、市民、遊客等不同人群的“城墻記憶”,徜徉其中,仿佛和六百多年前的匠人隔空對話。南京在城墻根下建起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走出城墻保護與更新的新路徑。

  同樣臨近城墻的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則呈現出不同質地。成立5年來,這裡先後開辦宋錦數字化保護成果展、陳之佛絲綢圖案藝術展、南京雲錦絲織業百年史料展等,以圖片和實物盡顯綾羅綢緞之美。通過對南京雲錦3000份檔案、藏品的大數據分析,該館還實現了雲錦大花樓木織機的數字復原與雲錦織造過程的虛擬體驗。

  “絲綢品類多達14種,南京更是因絲織業興盛,我們希望以民間力量,將絲綢文化發揚光大。目前,我們已經自主培育了錦色、吉像、絲路印記、南都繁會等多個自主IP。”該館館長耿奇説。2020年底,該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南京市首個、江蘇省首批國家級的非國有博物館。

  十年間,南京新增登記備案的博物館25座,總數達到65座。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晉陞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之城”的城市印象愈發深入人心。

  隨時可見,隨處可感,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莫過於此。

  全民參與,共享文化盛宴

  炫酷的圓形露天舞臺,一浪高過一浪的尖叫聲……高溫也驅不散南京的熱情。7月30日,Mall Stars國際齊舞大賽江蘇賽區比賽在南京弘陽廣場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舞者,在舞台中央盡情演繹著齊舞的魅力。

  “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震撼的舞蹈!”觀賽的大學生小曾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在學習之餘,她常去演奏會享受舒適的輕音樂,但參賽團隊的一支街舞征服了她。“文化就應該是多元的,這場活動讓我對文化和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

  既是千年古城,又是現代都市,在南京,優雅古樸的城市風貌和時尚潮流的文化活動交相輝映。

  余溫未退的夏日傍晚,位於建鄴區江東中路的稻香音樂空間門口排滿了前來觀賞演出的觀眾。從搖滾、説唱等小眾音樂演出,再到脫口秀等互動節目,越來越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著全省乃至全國的遊客,還有年輕人拖著行李箱從機場、車站直奔活動現場,只為享受幾個小時的文化盛宴。

  稻香音樂空間DMO音樂街區由南京奧體中心打造,位於南京市河西新城奧體中心體育場北側,毗鄰江蘇大劇院和金陵圖書館,是南京首個集裝箱式潮流集聚地。今夏7月份,就有16場演出在這裡開展。

  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需要豐富的文藝作品支撐。十年來,南京市著力提升精品創作,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如話劇《雨花臺》《楓樹林》、越劇《鳳凰臺》《烏衣巷》、京劇《梅園往事》……十年來,南京市藝術作品在國家和省各類賽事中屢創佳績,共獲省級以上獎項162個,其中獲拉蒂娜國際馬戲節金獎1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旅部“文華大獎”等國家級獎項52個,獲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省級獎項109個。

  2012年5月,話劇《蔣公的面子》在南京大學大禮堂首演,首戰告捷,反響強烈。今年5月12日,是《蔣公的面子》演出十週年紀念日,這部很多人心中的好作品已經演出400多場。在官方微博的評論區中,天南海北的觀眾留下自己與這部話劇的故事:“身為南京小孩兒,《蔣公的面子》是話劇啟蒙。”“這部劇是我們南京的驕傲。”“好想南京,好想看完話劇坐公交車回校的日子。”

  這部浸潤著南京特有文氣的話劇,已經陪伴這座城市走過了十年,成為了無數人的回憶。南京在2016年成為國家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4年後成為首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今年又入選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工作督查激勵地方名單。南京探索消費創新,形成劇目優選、C端直補、B端結算的演出領域消費新模式。

  德基美術館坐落于寸土寸金的新街口德基廣場內,自2012年開始,德基廣場邀請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家作品進駐,于2017年開始正式對公眾開放。宋瓷展、書畫展、未來遊樂園……在人流量最大的市中心,德基美術館為南京市民提供了一場接一場精彩紛呈的展覽。

  在最繁華的商業購物區裏開設一個2200平方米的美術館,將文化氛圍和商業氣息完美融合,這是南京的氣魄,也是南京擦亮“歷史文化名城”招牌的決心。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完善,南京市民的文化需求也愈發高品質、多元化。在各大藝術中心、公共廣場上,群眾文藝團隊的文藝表演形式種類繁多,有民族舞蹈、民樂、戲劇等,不管是到了退休年紀的老年人,還是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來自大街小巷的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創造著百花齊放的南京城市文化。

  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分享者,真正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2022年6月16日,2022年江蘇省“千支優秀群眾文化團隊培育”首場培育工作在南京啟動,江蘇省文化志願服務總隊組織專家志願者走進江北新區文化館開展現場輔導。目前,南京共有30人以上的群眾文藝團隊3000多支,其中星級群眾文藝團隊1209支,共有47支團隊入選省“優秀群文團隊”培育對象。

  文化之於南京,如空氣,存于市民的一呼一吸,浸潤在城市血脈中。文氣涌動的金陵城,芳華綻放不息。(新華日報記者 董翔 見習記者 陳雨薇)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