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海之間,港産城全面轉型升級 —— 連雲港:努力實現新時代的“後發先至”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旭日東昇,海州灣畔的連雲港迎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迎著朝陽,港口碼頭大紅色龍門吊爭分奪秒地裝卸貨物,核電工地、沿海石化基地一片繁忙,城鄉各地百姓安居樂業……山海之間,人們期待的現代化新港城正從藍圖成為美好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雲港努力實現“在新的世紀後發先至”,以不懈奮鬥精神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積極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在應對風險挑戰中砥礪奮進,深入實施産業強市戰略,加快構築沿海經濟發展新高地,全面開創發展新局,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年揚帆,連雲港市GDP由2012年的1603.4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3727.9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由80.02億美元增長到144.9億美元,2021年外貿進出口增速全省第一,2022年1至6月繼續保持全省前列。
立足新時代,連雲港厚積薄發。連雲港市委書記馬士光表示,我們要牢記囑託,引導全市幹群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按照省委部署,知重負重,加壓奮進,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經濟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些,在高品質發展的軌道上奮勇爭先,加快實現新時代的“後發先至”,為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勇挑大梁”貢獻連雲港力量。
開放引領,一個港口興起一座城
連雲港,向海而生、因港得名。開放是連雲港最大的特色,而連雲港港成為連雲港對外開放的前沿和重要平臺。十年間,一個港口的發展變化,折射了一座城市對外開放的步伐。
“我在港口工作了30多年。十年前,港口只有現在的主港區,海河聯運業務剛剛起步,國際班列主要開通了到中亞、阿拉木圖的‘五定班列’,功能配套明顯短缺,建設難題不易破解。”連雲港港口集團副總裁王新文説,“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初‘一體兩翼’的規劃設想已經實現,全港貨物吞吐量十年累計完成22.1億噸,年均增幅達5%;集裝箱量累計完成4936萬標箱,連年保持正增長。隨著中哈物流基地建成,港口班列已經佈局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喀什4個過境口岸,實現對中亞地區主要站點的全覆蓋,至土耳其、波蘭、德國和日中蒙、中吉烏等班列線路穩定運營,班列滿載率基本達到100%。”
作為江蘇最大的海港,連雲港港的航道已達到30萬噸級,40萬噸礦石碼頭納入國家規劃佈局,“千萬標箱、東方大港”有了堅實的硬體支撐。連雲港港已躋身“十四五”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這座城市已將“開放”融入基因。2019年8月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雲港片區躋身3個片區之一。
十年前,這裡是連雲港廟嶺港區的一個普通堆場,隨著連雲港和哈薩克斯坦國有鐵路股份公司的合作推進,如今的中哈物流基地已建成“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合作的首個實體平臺項目,依託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優勢,“海-鐵-空”聯運、“保稅+出口”混拼、“集改散、散改集”等新模式紛紛在此落地。2022年上半年,中哈物流基地進出集裝箱量10.9萬標箱、增幅38.9%。
龍頭帶動,世界級石化基地在沿海崛起
在江蘇沿海開發“主戰場”徐圩新區,已形成盛虹石化、衛星化學和中化國際三大化工産業集群,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超233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超1600億元。467平方公里熱土上,到處是如火如荼的建設生産場景,巨型儲藏罐、化工管廊串聯起一座座石化産業工廠。其中國內單流程規模最大的1600萬噸/年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約677億元,年加工原油能力1600萬噸,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大民營煉化項目之一,也是連雲港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産業基地的“一號工程”。站在這一新起點上,徐圩新區向千億園區行列穩步邁進。
連雲港市代市長邢正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港産城聯動為連雲港的跨越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我們要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市、産業強市、以港興市’戰略,強化規劃佈局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找準發展路徑提升産業發展能級,優化營商環境做大市場主體規模,持續招大引強實現延鏈補鏈強鏈,努力在新時代‘後發先至’征程中勇挑大梁。”
徐圩,是崛起在荒僻鹽灘上的現代化工園區。“我剛到徐圩時,第一批創業者沒水、沒電的情況有所改善,但周圍仍然是一片水塘、泥灘,我們就在活動板房裏辦公。晚上開車,車燈下能看到黃鼠狼、野兔在跑。從市區來上班,交通也很不方便。”在新區工作恰好滿十年的徐圩新區經發局局長張貴堂説。從一片鹽灘起步,不斷吸引優質企業集聚,徐圩新區發展勢頭強勁,變化日新月異。
十年來,連雲港産業發展亮點不斷涌現,已建立起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裝備製造的“三新一高”産業體系,力爭到2023年形成石化、醫藥兩大千億級産業集群。以創新為引領,不斷賦能高品質發展。不久前,連雲港豪森藥業研發的一類新藥艾米替諾福韋獲批上市,這是我國首個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連雲港的新醫藥産業承擔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已申報註冊一類新藥達19個,佔全省1/2、全國1/8。醫藥研發人才不斷集聚,2021年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院院長肖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連雲港首位本土産生的院士。
“我們將堅持創新鏈産業鏈雙鏈融合,主攻資源集聚和服務提升,開展進園區、進院所、進企業,促平臺建設、促成果轉化、促研發創新等科技服務,力爭通過進一步‘擴增量、優存量、提品質’,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連雲港市科技局局長許東方説。
“染綠”GDP,打造高顏值家園
在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趕超發展,連雲港也曾走過彎路。2005年後,在連雲港東端、蘇北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灌河入海口發展化工産業,灌雲、灌南兩縣分別建設化工園區,最高峰時集聚了200多家小化工企業,其中一些企業工藝落後、偷排偷放,嚴重破壞了灌河口生態環境。
“灌河口水質好,餌料豐富,曾經是遠近聞名的優良漁港。自從辦起小化工廠,海面上能看到黑色、黃色、紅色的污水,海水裏有刺鼻氣味,漁民出去打魚,空網多了,掙錢少了。”燕尾港鎮居民林海亮回憶。
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痛定思痛,連雲港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走綠色發展之路,對化工園區進行徹底整治,關停了一大批規模小、污染重、危險大的不達標企業,聚焦突出環境問題進行整改。
“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現身池塘,冰清絹蝶在雲臺山中飛舞,這些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的小生物,用翩翩身影印證著連雲港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佈的連雲港灌河口的衛星監測照片顯示,2017年,灌河口的入海河流及河口外的部分海域呈現出鐵銹一般的褐紅色,面積約有260平方千米;而2021年,入海河流及海水顏色均已恢復為天青色的自然本色。曾近乎絕跡的四鰓鱸魚、消失十多年的偽虎鯨也重新出現在灌河口,壯士斷腕式的整治,帶回了綠水青山。曾經無序採砂的石梁河水庫經過整治,成為市民休閒的網紅景區。
生態環境治理長效化,需要全方位機制保障。連雲港成立以市委書記任總政委、市長任總指揮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高位推動攻堅;以綠色發展為標杆,穩步建設徐圩石化産業基地,加速騰籠換鳥,區域高品質發展態勢越發明顯;大力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新增危廢處置能力55萬噸/年,行政村、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90%和40%以上,居蘇北五市之首。目前,連雲港PM2.5低於省均值2.2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到75.7%,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3.3%,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
以人為本,讓幸福成為城市底色
近年來,連雲港以民生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追求”,始終聚焦富民增收主目標,堅定不移改善民生、增進福祉,讓幸福成為城市最溫暖的底色。“我們要拿出只爭朝夕、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礎上,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和奮進的趕考狀態。”馬士光説。
交通不便,曾經是連雲港市民和外地遊客的“吐槽點”。“十二五”之前,連雲港境內僅有一條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連雲港市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新建、增建國鐵幹線5條,總里程318公里,總投資304億元,市民出行乘高鐵可到達北京、上海、南京等近200個大中城市。2021年,連雲港全市鐵路客運量1337萬人次,首次跨上千萬級臺階。
現在的連雲港,幹線鐵路成環成網、高速動車四通八達,初步形成綜合交通新格局,全面融入上海3小時、南京2小時、青島1.5小時、徐州50分鐘交通圈,G30、G15、G25組成的“兩縱一橫”高速公路網絡上車流往來不息,花果山機場已投入運營,創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也拉近了旅遊城市連雲港與全國遊客的時空距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全市農村特別是經濟薄弱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灌雲是省級重點幫扶縣,2012年有低收入人口14萬人、經濟薄弱村61個。我下鄉時經常只能把車開到村民家附近的主路,村民家門前的沙土路車都沒法進,一下雨就是滿腳的泥。”在農村基層紮根20年、做了6年扶貧工作的灌雲縣鄉村振興局扶貧開發科科長王斌回憶。灌雲緊盯低收入人口脫貧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兩大目標,凝聚全社會力量,于2019年提前完成扶貧開發工作任務。
“為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連雲港以精準扶貧戰略為指導,制定了多項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扶貧方案。”連雲港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政府扶貧辦副主任王洪波介紹,“十三五”以來,連雲港累計投入各類産業扶貧發展資金13億元,建成佈局規劃合理、主導産業鮮明、帶貧機制完善的鄉鎮扶貧産業園37個、扶貧車間270個,招引龍頭企業197個,帶動建檔立卡戶1.5萬戶增收脫貧。
十年間,連雲港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區建成連雲港大劇院、市圖書館新館、人民醫院高新區院區等重大城建項目和民生保障項目,新絲路零點公園、西鳳凰山公園、東鹽河景觀帶等多處城市公園及景觀綠廊投入使用。在鄉村,各地黨委、政府把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牽引性抓手,順應民心民意,讓農民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環境、過上好日子。(新華日報 記者 吉鳳竹 程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