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碧波見證 桑田滄海一甲子的輪迴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12-05 10:13:40

  原標題:南京固城湖增加了一個西湖的水面 碧波見證,桑田滄海一甲子的輪迴

南京:碧波見證 桑田滄海一甲子的輪迴

  昔日與湖爭地,今日還地于湖。望著眼前一汪碧波,七旬老人江文森良久無語。“視野開闊,有水就是好啊。”這是老人第三次來到新大堤。前兩次新堤還在施工中,圍擋隔住了視線,老人看不到圩區熟悉的模樣。這次他終於看到了,6000多畝蟹塘、魚塘變成了湖區,碧波無語,卻勾起了老人的過往記憶。

  南京最西南面是高淳,高淳城中有一座湖,名叫固城湖。固城湖是高淳的“水缸”,至今仍承擔著全城一半的供水,也是高淳重要的生態涵養區,是長江下游乃至太湖流域的重要調蓄性湖泊。

  新中國成立初期,固城湖湖面約76平方公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為增加耕地,歷經多次湖灘圍墾,到20世紀90年代,湖面縮減到30多平方公里。

  2019年高淳啟動固城湖退圩還湖,新建堤防,拆除老堤,擴容湖面。2022年冬,退圩還湖工程進入掃尾,固城湖增加湖面6.11平方公里。

  從圍湖墾田增加糧食,到還地于湖改善生態,一個甲子的歲月見證了滄海成桑田、桑田又滄海的輪迴變遷。

  為了吃飽與水爭地

  固城湖退圩還湖,這個退出的圩位於湖的北側,名為永聯圩,全長5.38公里。2022年夏天,永聯圩的東、西兩端共拆除3.7公里。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開始進入放水階段,湖泊面積增加了6.11平方公里,達到38.4平方公里,相當於增加了1座杭州西湖的水面面積,恢復有效防洪庫容2243.5萬立方米,增加了20%的湖區庫容量。

  固城湖是省內飲用水水質最好的天然湖泊,水質的大部分指標穩定在Ⅱ類,個別指標在Ⅲ類。高淳生態環境局的監測顯示,自開始實施退圩還湖工程以來,固城湖飲用水取水區監測點的水質提升明顯。2019年以來,湖水的綜合污染指數逐年下降。2019年,綜合污染指數3.42;2020年,3.39;2021年,3.16。此外,該監測點監測到的汞、鎘、鉛等重金屬含量也在逐年下降。

  退圩還湖利好明顯,但實施並非易事,從動議到真正實施歷經五年之久。

  高淳人都説,固城湖是高淳人的“母親河”。在2013年高淳(溧水)引江供水工程通水之前,高淳人的日常供水主要來自固城湖。現在固城湖依然承擔著全城一半的日常供水。但即便擁有長江和固城湖兩大水源地,高淳人仍不放心,他們時常提及,曾經的固城湖很大,大湖才容得下大洪和大旱。

  固城湖有多大?據《南京市自然地理志》,在1949年,固城湖有76平方公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高淳人開始大規模在湖灘圍墾。永聯圩就是從1969年開始築起的圩。

  唐桂園老人就是永聯圩的建造者之一。他説當年他才16歲,跟著父母去築圩。每次挑圩,都在冬天,從11月底開始。當年做永聯圩,老人記得1970年正月初三那天出工,全村只要能出力的都到圩上幹活。淩晨五六點天剛有點亮,就趁著星光出門,夜晚踩著月光回家。大隊每天管兩頓飯,一人一餐有一斤二兩米,吃不完可以帶回家。菜是自己帶,大多是腌菜。“幹活很苦,但沒人覺得苦,大家都拼命幹。”老人説,要從湖裏挖泥築圩,人容易陷在湖泥裏,大家就用茅草、毛竹搭成浮橋,一個個踩在浮橋上,手拎肩扛把一包包湖泥送到圩上。這一年築圩,圍出了2000多畝耕地,唐桂園所在的潘村二組分到了19.5畝。

  第二次是在1974年,永聯圩大規模擴容,達到5公里多長,這一次圍出了7000畝耕地,潘村二組分到了30多畝。

  “當時缺糧食,沒有比挑圩造田更見效的。冬天開始做圩,一般來年春天肯定能圍出一大片地,到夏天就能種水稻。從湖裏圍出來的地肥,糧食很好長。”唐桂園説,因為湖灘墾田成本低,見效快,集體能多分地,個人能多分糧,只要通知挑圩出工,沒有人不願意。一到冬春修水利,大到60多歲的老人,小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活躍在圩堤上。

  “永聯圩圍出了1.2萬多畝地,其中耕地9000多畝,這讓雙塔鄉一下就告別了吃不飽飯的日子。”江文森老人曾在永聯圩當時所屬的雙塔鄉任職。他記得,當時雙塔鄉有2.5萬人,水田加旱地只有2萬畝,永聯圩兩次大幹就增加了一半的土地,平均每人增加了三分多地,這讓全鄉人都感到振奮。老人特別提到,從湖裏圍出來的田,完全算集體的,不用向國家交稅,這更增加了農民圍湖造田的積極性。

  圍湖墾田之後,來水不減,湖面減小,水面越來越高,每一年冬天至少要有一個月來組織全鄉農民修水利築牢圩堤。老人説,那種場景,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圩堤上人山人海,綿延上千米,三四千人來回地奔走,大家光腳穿著布鞋,喊著號子,有的還唱著山歌,都賣力地幹、歡快地幹,那種熱氣騰騰的場面讓人想到就激動。全鄉齊上陣的“水利月”一直延續到21世紀初機械操作取代了人工作業。

  固城湖北側的永聯圩,減少了上萬畝的湖水面積。固城湖西側永勝圩,將固城湖圍湖造田推向最高峰。從1977年到1978年,高淳成立總指揮部,組織了上萬名勞力開展築圩大會戰。永勝圩一築成,圍湖造田面積達4.14萬畝。告別缺糧少食,很快糧食滿倉,極可能是這樣的念想激發起鄉親築圩的無限幹勁。

  這一次圍墾會戰縮小湖區面積27.4平方公里。加上固城湖西南角外省對固城湖的圍墾,1949年—1990年代,固城湖面積縮小了50%左右。

  圍湖墾田並非現代人的發明。人與水爭地由來已久。早在宋、金之際的靖康之亂,北方人大規模南遷,長江中下游流域出現“野無閒田 桑無隙地”的景象,開始了大規模圍墾江、湖為主的造田運動。到20世紀50—70年代,長江和淮河中下游流域出現大規模圍墾,上千個天然湖泊因圍墾而消失。

  為了護水不遺餘力

  自古以來,從來都是與水爭地,向湖要地。無據可考,這次退圩還湖是不是固城湖數百年來首次大幅增加水面,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至少是新中國成立後固城湖首次大面積恢復了水面。

  只是一個甲子的歲月,就能見證滄海到桑田、桑田又滄海的變遷,這是江文森、唐桂園這些曾為築圩造田多年奮戰過的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

  “那個時候以為能頓頓吃飽飯,就不會有什麼想頭了。”江文森説。“後來每一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想法,從樓上樓下,點燈不用油,到萬元戶,蓋樓,買車,現在想到的想不到的東西都有了。”老人説,而環境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沒想到政府肯花這麼大的代價恢復水面,把從固城湖拿來的地再還回去。

  圍湖造田,增加了田地,在當時極大緩解了吃飯難題。而同時固城湖水面大幅減少,導致蓄洪能力減少,水體流動減弱,洪澇風險增加,區域水質出現下降趨勢。

  固城湖作為高淳的“大水缸”,其水質狀況備受關注。早在1991年,縣十屆人大常委會就作出《關於加強固城湖水質保護的決定》,要求政府實施劃定保護區、嚴格考核責任制、限期整治污染企業等多項水環境保護舉措。

  此後30餘年,高淳一年接著一年幹,保護固城湖的行動每年都有,護水攻堅戰接連不斷。高淳限期治理了固城湖流域污染企業,清除了湖內上萬畝圍網養殖,沿岸街鎮率先建設污水處理廠。近年護水更是不遺餘力,對主要入湖河道實施清水和連通工程。

  陽江鎮人大副主席王金蘭曾在水利部門工作25年。他介紹,早在2014年高淳就開始謀劃退圩還湖,當時意見不統一,反對者提出永聯圩在過去為高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圍出的空間至今依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他們認為,永聯圩都存在快60年了,沒有清除的必要。加上財力又吃緊,退圩還湖一事就被擱置下來。

  《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高淳形成退圩還湖方案獲上級批准。2019年12月啟動實施。

  這項退圩還湖工程實際投入概算25億多元,水利部補助堤防建設資金2億多元,列入江蘇省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補助1億多元,高淳財政承擔20億元左右,其中發行了7億專項債券。

  《新華日報》記者查閱到,2019年高淳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4.5億元,可見當年實施的退圩還湖工程在高淳的分量有多重。

  換個方式造福人類

  從湖泊圍墾出田地,到把田地改造成蟹塘,再讓蟹塘回歸湖泊,歷經多種方式和“湖泊”相處的人類,今天終於站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唐桂園記得,永聯圩築成後,增加了一 萬多畝耕地,全鄉每家每戶的口糧都變多了。20世紀80年代,鄉里在圩裏辦了蠶桑場,栽桑養蠶,一度效益很好。後來又大規模養魚,上千畝水田變成魚塘。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零星塘口養螃蟹。

  永聯圩原本就是固城湖的一部分,養魚、養蟹得天獨厚。養蟹經濟效益好,於是蟹塘越來越多。流轉田地變成蟹塘的費用越來越高,起初是一畝一年600元承包費,後來漲到1300元。唐桂園也流轉了25畝蟹塘,和老伴一起養蟹,這些年平均下來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

  到十年前,永聯圩內曾經的萬畝耕地全都變成蟹塘和魚塘,這裡的鄉親不再在圩裏種糧食了。

  史家村村民芮小裏介紹,退圩還湖,蟹塘和魚塘又成為湖泊,政府以每畝3.8萬元給予農民一次性補償,到60周歲每月領取1280元代勞養老金。他説,還有兩年他就可以領養老金了,趁著身體好,他又到別處承包了20多畝蟹塘,準備接著養蟹。

  不光是永聯圩的鄉親從此要開始新的生活,固城湖200多位漁民早在兩年前就告別了在湖裏打漁的生活,全都上岸謀生。在湖裏出生、長大的韓曉華每天去固城湖螃蟹市場上班。和魚、蝦、蟹打了一輩子交道,他一眼能看出每只螃蟹的好壞。由他挑蟹,店主放心。韓曉華在固城湖裏泡了半個多世紀,上岸生活後,他還是常常步行到固城湖邊看看。他發現這兩年湖裏的野鴨子變多了,在湖區南邊怕是有成千上萬隻。

  翻開和魚兒鳥兒相處的新篇

  高淳為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成立了建設指揮部,項目管理組組長宋德宇介紹,整個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包括新建堤防、平圩清淤、水生態修復、生態監測站改建、航道改道升級等多項工程。

  固城湖北邊有蕪申運河的航道,原先航道緊臨永聯圩南側,此次退圩還湖工程將航道移往原永聯圩北側,避開飲用水源取水口,並將航道升級為三級航道。

  永聯圩兩端都已清除,中間特意留下一段長為1.68公里的老圩,既是紀念築圩造田的那段歷史,也是給物種增加棲息處。此外又在恢復的湖區內新建了5個無人生態島,加上保留的老圩,6個生態小島合計面積0.47平方公里。

  島上種植的苗木都經過專家評審。為吸引如東方白鸛、黑耳鳶及中白鷺等重點保護鳥類,也是為給鳥兒的遷徙繁衍營造舒適的家園,生態島種植了大量柿子、梨等果樹,還選用一些漿果類植物,以及野菊、水楊梅、紫花地丁、金針花、紫茉莉、車前草、莎草等自然野生草本植物,以吸引鳥類、兩棲類、甲殼類、軟體類、爬行類等動物前來定居,或中轉補給。

  只要有機會,哪怕是坐著保潔船,韓曉華都要到湖裏轉轉。他知道,黎明時的張網捕魚,入夜後的漁家燈火,那些不會再有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桑田滄海的輪迴變遷無聲講述著人與自然的新歷史。(新華日報記者 顏芳 王寧)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