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3-09 09:43:13

  原標題: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從市級貧困村蝶變全國文明村——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美麗鄉村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水美鄉村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雅鹿村投資建設的璜涇智慧製造産業園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現代農業園

鄉村産業振興的一份“蘇州樣本”

雅鹿村鳥瞰

  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位於太倉市北大門,過去是蘇州市級貧困村,集體收入不到10萬元。該村先是利用蘇州強農惠農政策支持興辦集體農場,穩住農業“基本盤”並從農業産業化獲得不菲回報,繼而又抓住工業興鎮、産業轉移機遇,從一産進軍工業地産、物業經濟,十幾年的篳路藍縷、艱苦努力,2022年村級收入超過3000萬元,一躍成為蘇州富裕村,並創成太倉市首個全國文明村。

  雅鹿村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大環境,離不開蘇州財政支農、城鄉一體的好政策。從興辦集體農場、建設工業小區到飛地抱團發展,雅鹿村每一次都“想在前頭、走在前列”,不僅通過農業生産關係組織實現了集體收益最大化,還最大程度分享到工業經濟、城市經濟的紅利,鮮明地體現了時代意識、機遇意識、肯幹意識、苦幹意識。

  如今的雅鹿村,不僅創立雅豐農場、雅新農機、雅盛勞務等多個農業産業實體,還組建了雅鹿化纖産業園、太倉合盈等工業園區和投資實體,在鄉村城鎮兩條線上、農業工業兩個領域奮力開拓。産業振興、村強民富後,雅鹿村兩個文明一起抓,特色康居鄉村點位實現全覆蓋,村級誠信積分制度入選蘇州“文明家庭”地方標準,還創成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村規民約入選住建部優秀案例,既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又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集體農場 為現代農業鋪就“康莊大道”

  早春二月,雅鹿村冬小麥已長成綠油油一大片,西瓜大棚裏瓜秧牽出一尺多長,套養草雞的苗木園傳出喧鬧的鳴叫聲,去冬今春輪作休耕的800畝農田開展新一輪高標準改造……廣袤田野裏展現出人勤春早、産業興旺的生動景象。

  同樣發展農業,雅豐農場卻做出了“不一樣”“獨一份”。西瓜雖是省農科院老品牌,可全部採用大棚種植,“五一”節前就上市,價格比普通西瓜貴一倍;苗圃林下養雞,不但養出了城裏人稀罕的“林下雞”,出産的“綠殼蛋”也是市場搶手貨。100畝水稻田 “稻鴨共作”,米價賣七八元一斤。農場還承擔太倉市梅山豬保種任務,常年存欄梅山豬種豬600頭,將來擴大養殖後,“皮厚肉香”的土豬肉能賣到三四十元一斤。

  從一方水土中找尋鄉土資源,打造有特色的、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産品,尊重産業發展規律……雅豐農場的産業發展,鮮明體現了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土特産”精髓要義。除了這些“土”“特”農産品外,雅鹿村很早就辦起了集體農場,不僅解決了農田碎片化和家庭農場規模偏小的問題,還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建成産加銷一體的稻米産業鏈。

  “在蘇州,省市各級財政獎補、惠農政策持續加大,讓種糧成為有利可圖的産業,集體農場把規模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雅鹿村黨委書記顧愛東介紹説,雅豐農場2640畝農田已經過兩輪高標準改造,農服中心太陽能屋頂供能,農機裝備“武裝到牙齒”,從育秧、耕種、植保、收割到烘乾、碾米、包裝,全程實現機械化。整套碾米設備包括49個分設備,經過16道工序,從一粒稻穀到一粒米32個環節不落地,只需要10分鐘,不但自創品牌大米“雅鹿大米”,還是區域公共品牌“璜涇大米”主産地。2022年,雅鹿村又購置智慧農機設備、導航系統各4台,建成500畝“無人農場”。

  如今,雅豐農場不但安置了50名村民當上“農業工人”,年收益也達四五百萬元。利用集體積累,雅鹿村一産“接二連三”,建設、盤活多個工業小區;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強後,又以二三産反哺一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循環農業,農地每四年輪作休耕一遍。“稻鴨田”發展有機種植,已經三輪檢測,不久創成“有機米”後,能賣到二三十元一斤。大米加工還將新上螺螄粉項目,讓稻米在加工中增值,下腳料和碾米後的秕糠喂豬,豬産生的糞便摻和稻殼製作有機肥,再用於種糧種菜,將實現“一粒米—一袋粉—一頭豬—一棵菜”的循環。

  “雅鹿村推行的産業循環有兩個循環,一是一二三産之間的循環,二是農業內部的循環。”顧愛東説,這兩個循環不但進一步做強村級經濟,還讓農業更加生態綠色、集約高效。

  物業經濟 讓村集體分享工業經濟紅利

  從集體農場、特色種養到有機循環農業,雅鹿村在農業産業化進程中總能“想在前頭”“快人一步”,在二三産業發展中,該村同樣“嗅覺靈敏”“領先率先”。

  “看,這就是我們村的工業小區——雅鹿化纖産業園,我們在這裡賺到了‘第一桶金’,如今是集體經濟的‘基本盤’!”帶領筆者參觀村辦工業園,顧愛東既欣慰又自豪。這片工業小區建有10棟工業樓宇和1棟黨群活動中心,在346國道邊蔚為壯觀一大片,入駐企業16家,吸納本村勞動力200多名,年工業産值超過10億元,每年租金收益1500萬元。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雅鹿村對此苦甘自知。2006年,雅鹿村由原長沙、新市、飛躍、鹿南四個村合併組成,年收入不足10萬元。時任村幹部的周祖興回憶:“當時沒有集體資産,也沒有辦公樓,連修路的錢都要四處化緣。”

  窮則思變,當時正是璜涇民企快速發展期,雅鹿村決定從建設工業小區入手發展集體經濟。在雅鹿集團幫助下,村裏利用新通車公路沿線環境提升契機,把市鎮零散用地、邊角地、廢棄河塘整合盤活,不到一個月內整理出100畝開發用地,第二年,兩棟6000平方米標準廠房落成,當年租金收入54萬元。

  從一産“接二連三”,從農業到工業地産,雅鹿村目標堅定,方向明確,過程卻極其艱辛,用“篳路藍縷、集腋成裘”來比喻一點也不為過。顧愛東回憶,那時集體農場剛興辦,工業小區剛開建,每年卻投入200多萬元建廠房。“村集體籌集一點,項目扶持一點,建築商墊付一點,承租方預付一點,到銀行借貸一點”,通過這“五個一點”,村裏以每年建一棟工業樓宇的速度,累計建成標準化廠房4.5萬平方米,商業房1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額5600萬元,實現了滾動發展,築成雅鹿村級經濟“壓艙石”。

  集體積累增加後,雅鹿村再一次“敢為人先”,以黨建品牌“一鹿同行”創辦太倉一鹿同行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利用環滬地區産業梯度轉移機遇,主動介入低效用地開發,跳出雅鹿謀發展,在“飛地經濟”中大顯身手。

  2021年,公司投資2500萬元購買新聯村24畝土地及地上建築物,再投入6000萬元新建三層標準化廠房1.8萬平方米,維修裝潢辦公樓、宿舍樓、舊廠房8000平方米,每年給村集體帶來750萬元租金收益。

  看中雅鹿村的集體家底和運作能力,2022年璜涇鎮成立太倉合盈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由雅鹿村牽頭帶動12個村抱團發展,“第一單”便投入7600萬元收購了鹿河工業區27畝土地和2.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裝修了560套人才公寓,並規劃建設3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既建廠房又租公寓還配物管,這個項目預計能為公司每年帶來1500萬元租金收益。

  城鄉融合 鄉村産業振興的時代機遇

  2022年,雅鹿村可支配收入達3135萬元,短短十幾年內,雅鹿村集體收入“滾雪球”般壯大,不但早早甩掉貧困村帽子,還成功晉級蘇州市富裕村行列,成為璜涇鎮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集體經濟做強後,雅鹿村一方面滾動發展工業地産、物業經濟,一方面用從二三産業賺到的收益,反哺農業經濟和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投入6000萬元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生活條件,10個農村生活點全部創成“特色田園康居村”。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棋盤似的現代農園邊上,一座座粉墻灰瓦的江南村落濱水分佈,清淩淩的小河靜靜流淌,展現出現代化魚米之鄉的現實模樣。環境整治中,村莊道路系統、綠化景觀更新改造,房前屋後辟出小菜園,因地制宜增設停車位,還設置垃圾分類亭和導視系統。雅鹿花園集中安置400多戶搬遷戶,按圖紙統一建成漂亮的農民別墅,辟有休閒廣場、活動中心、籃球場、喜宴廳。為老人服務,村裏建了兩個老人活動中心,設有棋牌室、健身房、助餐中心等。“車好開了,路燈亮了,河水清了,垃圾每天清理,跟過去相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從鎮中學退休後住在村裏的周耀林老師感慨地説。

  村莊建設中雅鹿村不僅造就了美麗宜居的環境風貌,還對歷史記憶、村落遺存修舊如舊、妥善保護。

  原鹿河公社的紅衛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是一座極具年代感的磚石混合結構拱橋,後來由於農路改道,不再通行車輛行人,可這座橋穿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承載了幾代村民的集體記憶,雅鹿村對紅衛橋原樣原貌修復加固,並在橋邊設立“舊橋往事”銘牌。

  雅鹿村還是太倉革命老區,1941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太倉縣政府、太倉民抗在唐家宅成立,雅鹿村投資1000多萬元在舊址修建紀念館,現已成為蘇州和太倉市紅色教育基地。

  集體做強、村居改善為村民造就了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5.5萬元。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雅鹿村強調以文化人,注重社會共治,在文明創建中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氛圍。村裏有399名志願者投身志願服務,一年一度的“村企文化節”上村民自導自演小品、滬劇、大家唱,每個活動都吸引四五百人參加。推行6年的家庭誠信積分制度,把村規民約細分為農房翻建、畜禽養殖、鄰裡關係、婚育新風等十個方面,對每家每戶日常行為進行考核,造就了良好的家風村風,現已入選蘇州“文明家庭”地方標準。

  從貧困村蝶變為蘇州富裕村、全國文明村,顧愛東歸功於黨的鄉村振興和支持“三農”發展的好政策,是蘇州市各級財政惠農補助以及工業經濟紅利,讓雅鹿村抓住了機遇,“以工建農、農工融合”。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潘福能評價説,機遇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雅鹿村的成功還在於過硬的村黨委工作幹勁大、發展辦法多、群眾威信高,成為鄉村振興的先行者、組織者、推動者,是“四敢”精神在農村基層的生動實踐。(新華日報 作者 楊佳倩 顧嘉俐)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