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多地今年觀測到的越冬珍稀鳥類數量刷新紀錄 修復“中轉站”,給候鳥一個“溫暖的家”
(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進入秋冬季,候鳥陸續踏上漫長的遷徙之旅,它們飛越森林、河流和海洋,尋找溫暖的棲息之所。江蘇地處江淮下游,跨江濱海,湖泊眾多,濕地資源豐富,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也是候鳥萬里遷徙之路中重要的“中轉站”和“加油站”。2023年,來江蘇省越冬的鳥類有哪些特點?如何給候鳥一個更溫暖可靠的家園?
每年幾百萬候鳥在江蘇越冬
“鳥類遷徙區域是個很寬的‘扇面’。”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魯長虎説,國際上現在一般認為全球有9條鳥類遷徙路線,中國主要涉及其中4條,江蘇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鳥類春秋遷徙時經過這裡,從空中俯瞰,海邊、洪澤湖、太湖、長江濕地等都可能成為落腳點。
“每年冬季有幾百萬隻候鳥飛抵江蘇,從北向南,在連雲港、鹽城等沿海一帶,洪澤湖、太湖等湖泊,都有遷徙候鳥,有的經過遷徙停留,有的在江蘇越冬。”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副站長翟飛飛説,比如,丹頂鶴就是在江蘇越冬的候鳥,勺嘴鷸則是停留遷徙候鳥,在江蘇補充食物後繼續南飛。
鹽城是丹頂鶴的重要越冬地。10月20日,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監測人員在核心區觀察到3隻野生丹頂鶴。這個兩大一小的家庭組合,是2023年該保護區首次記錄到越冬丹頂鶴。
廣袤的沿海灘塗濕地上不只有丹頂鶴的身影。11月上旬,監測人員在大豐方強農場剛收割完的水稻田裏,發現15000隻野鴨集群採食收割遺漏的稻穀,主要是綠頭鴨、斑嘴鴨。12月5日的野外日常監測中,觀察到來越冬的豆雁數量達2.2萬隻左右,突破2022年同期。“今年雁鴨類來的時間早于往年,越冬種群數量大幅增加,主要分佈在北核心區生態修復區、南核心區退漁修復區以及南、北緩衝區的麥地。”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2月7日,已記錄到秋遷及越冬鳥類34萬多只,其中雁鴨類水鳥超過13萬隻,鸛形目水鳥約2萬隻,鵜形目水鳥約3萬隻,鸻形目水鳥超過11萬隻,鶴形目水鳥約5萬隻。
緯度相近的洪澤湖濕地也迎來大批候鳥。“今年10月底就有候鳥飛到保護區了,從智慧濕地指揮調度中心的視頻監控觀察,與往年相比,目前還沒有迎來鳥類遷徙的高峰。”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張明説,核心區水域雁鴨類較多,已觀察到幾十萬隻,東方白鸛、小天鵝等重點保護鳥類也都有發現。
一路向南,長江沿線也是熱點區域。“目前新濟洲上的候鳥應該有兩三萬隻,一般12月到來年1月左右數量會達到高峰。2023年秋冬氣溫偏高,冬候鳥晚到了大概半個月。”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全文説,2023年10月底,花臉鴨、普通鸕鶿、綠頭鴨、斑嘴鴨、白琵鷺等“先頭部隊”抵達新濟洲。從11月中旬開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陸陸續續飛來。進入12月,東方白鸛、小天鵝的數量越來越多,12月4日監測到小天鵝集群,12月7日又觀察到約300隻小天鵝。
“目前在太湖越冬的候鳥接近5萬隻。”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總幹事周敏軍觀察到,在太湖越冬的白骨頂、羅紋鴨比較多,它們的繁殖地在北方,到2024年二三月份會一批批離開。
“珍稀鳥類及數量刷新紀錄”
“目前為止,在鹽城沿海觀察統計到野生丹頂鶴283隻,數量比往年多了約50隻,目前丹頂鶴最大集群出現在中實驗區,群體數量達93隻,而往年此時尚未集結成如此大的種群。”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往年相比,2023年越冬季前期候鳥遷徙的數量有較大提升,越冬重點保護物種的數量比往年同期明顯增加。
11月23日,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科研科和管理站的監測人員,通過“智慧管理中心”信息系統平臺的監測攝像頭,觀察到45隻野生白頭鶴在保護區核心區集群覓食,白頭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刷新了保護區白頭鶴越冬種群數量紀錄,往年在20隻左右。”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鹽城沿海越冬的鶴類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數量較多,目前觀察記錄到的越冬灰鶴種群數量約為4000隻;目前觀察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總數量163隻;成為鹽城保護區“萬鳥歸巢”獨特景觀的普通鸕鶿,目前的越冬種群數量在29000隻左右,珍稀鳥類及數量紀錄刷新。
“今年洪澤湖保護區新發現烏雕和白尾海雕兩種猛禽,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張明説,2023年10月份以來,保護區已經監測到25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包括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烏雕、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增加至231種,鳥類數量超過50萬隻。其中烏雕是2023年秋冬季第一次觀測到,而白尾海雕則是繼2023年1月首次觀察到後再次現身。白尾海雕主要以魚為食,主要在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繁殖,此前在我國記錄較少。
12月8日,南京新濟洲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至此新濟洲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達6種。李全文説,新濟洲濕地共記錄到鳥類223種,其中66種是冬候鳥,47種是夏候鳥,東方白鸛、鸕鶿等6種水禽在濕地公園範圍內已形成穩定的越冬種群,數量均超過全球區域種群數量的1%。
“讓候鳥家園重煥生機”
候鳥種群數量變化的背後,是江蘇省濕地環境的提升。
鹽城黃海濕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為更好地保護這片濕地,鹽城放棄已依法得到批准的條子泥、高泥和東沙區域百萬畝灘塗圍墾計劃,在條子泥觀潮區大堤內側專門開闢720畝地,打造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供漲潮時遷徙候鳥停歇。相距“720高地”不遠處,是川水灣海岸帶濕地修復項目,曾經的魚塘和土埂已被推掉,互花米草被割下稈莖深埋地下,營造出鳥兒們喜歡的不同生境。這項中央財政資金補助項目總投資1.68億元,是我國第一個在海岸帶遺産地開展的生態修復項目。
11月30日,新華日報記者在洪澤湖濕地景區看到水中的殘荷隨風搖曳,枯萎的蓮蓬未被采收。“這是留給越冬候鳥的食物,平時也會間採一部分荷葉,讓陽光曬進湖裏,提高水體溶解氧。”張明解釋,洪澤湖濕地是淺灘型濕地,蘆葦比較多,水不深,同時也是魚類産卵場,有小魚小蝦,給涉水禽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2023年,洪澤湖保護區完成退圩還湖2萬畝,實施楊毛嘴嚴重退化濕地生態修復面積1500余畝,開展航道水系連通、優勢植物物種種群密度控制、湖面漂浮物動態清理、營造冬夏候鳥及林鳥棲息生境等濕地治理工程。
“新濟洲是洲灘型濕地,夏天水漲上來淹沒外灘,到秋冬季節水退下去,外灘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濕地,適合鳥類覓食活動。”李全文説,近年來,通過濕地修復,新濟洲濕地公園的濕地率上升到69.9%,給越冬鳥類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和食物。
“蘇州目前已恢復濕地面積約4萬畝,濕地保護率達60%,列全省第一,全市濕地野生鳥類401種,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的濕地15塊。”蘇州市濕地保護站站長馮育青介紹。
10月,江蘇省林業局公佈了江蘇省候鳥遷徙通道名錄(第一批)共15處。“我省將建立健全部門間野生動物保護執法協調機制,加強與各執法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在野外保護、人工繁育、市場經營、交通運輸、寄遞、進出境、網絡交易等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多措並舉,維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種群安全和生態安全。”省林業局局長王國臣表示。
魯長虎認為,鳥類保護還需要更大範圍的協作,“比如説丹頂鶴,它是長距離移動的,經過俄羅斯、蒙古國,以及我國黑龍江、遼寧、吉林等地。只有沿途各地一同參與保護,丹頂鶴才能持續、健康地生存。”(新華日報 記者 丁蔚文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