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年夜飯 要“出圈”更要“起范兒”
來源:新華日報  |  2024-02-09 09:31:35

  原標題:中餐廳預訂火熱,外國人也中意純正“中國味” ——海外年夜飯,要“出圈”更要“起范兒”

  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團圓飯,蘊含著人們對幸福團圓和美好生活的期許。近年來,伴隨著中餐“出海”,不少海外華人會邀請家人朋友們前往中餐館吃年夜飯,感受濃濃的年味兒,更多的外國人也想要吃到更純正的“中國味”,感受熱熱鬧鬧中國年。

  年夜飯裏飄著濃濃鄉愁

  準備好兩條鯉魚,魚頭和魚骨製作成“龍頭”,在魚肉上雕刻好花紋,裹上澱粉後放入鍋中油炸,再裝飾上綠色的“飄帶”,澆上紅色的糖醋汁,給“龍”點睛,一道經典菜“龍騰四海”就做好了。

  製作這道菜的地點,位於美國休斯敦的一家中餐館。這道“龍騰四海”,正是Wongs King國際集團負責人王博和他的中餐館團隊推出的年夜飯“硬菜”。對國外各個中餐館來説,一桌叫好又叫座的年夜飯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既可以慰藉海外華人的“思鄉胃”,也可以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心。

  “大年三十正好是週五,對美國當地顧客來説也是休閒的好時間。龍對中國人來説是一個特殊的生肖。我們特意製作了和鯉魚、龍有關的菜式。”王博説,原本他們只打算做200份“龍騰四海”,但現在客人預訂量已經超出不少,“不少外國人也想來嘗嘗我們中國的傳統年夜飯。”

  “年夜飯不僅是一次聚餐,也包含著海外華人們的濃濃鄉愁,更是一次文化交流。”除夕夜,王博還準備了寫春聯、剪紙等中國傳統工藝體驗活動,讓食客們感受到更多的年味和中國傳統文化。

  一曲琵琶行,刀勢隨音走。切入、剔骨、翻轉,刀勢在魚體內迅速變換,剔出魚骨,魚身卻完好無損……臨近春節,日本東京禦徒町,中餐館雅亭飯店迎來一批特殊的“食客”。來自日本多地的50余名中餐館廚師和經營者圍著灶臺,一邊觀看中餐大廚展示最新中餐烹飪方法,一邊交流各自餐廳年夜飯菜品。“對身居海外的僑胞來説,一份地道的家鄉飯不僅包含對團圓的期盼,更有著吃不盡的鄉愁。”在日中國廚師精英協會副會長馬雲志表示。

  色香味背後有國內“後援團”

  近年來,中華美食陸續走出國門。熊貓快餐、海底撈等餐飲服務也讓更多外國人接觸到中餐品牌。螺螄粉、大盤雞、火鍋、松鼠鱖魚等中國菜肴已經成為海內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流量密碼。

  讓更多地道的中國美食被更多人所了解,需要更系統學習“傳幫帶”與技藝交流。為了方便全球華人交流研學最新的中餐烹飪技藝,國僑辦于2014年推出“中餐繁榮計劃”,設立基地並面向海外華人團體舉辦“春節送年夜飯”活動。2016年,揚州大學獲批成為國僑辦首家、江蘇省內唯一一個中餐繁榮基地。

  清燉蟹粉獅子頭、文思豆腐、灌蟹魚圓、拔絲蘋果……春節前,揚州大學中餐繁榮網上課堂上,今年最新版的“中華年夜飯”菜單上線。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中餐從業者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2023年網站訪問量突破1000萬次。

  還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中餐從業者選擇回到國內,學習更加精湛的技藝。王博就屬於在美國的“餐二代”。多年前,他父親前往美國開起中餐館。他們父子二人也是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設立後的首批學員。如今,父親退休,王博挑起Wongs King的重擔,並再次來到揚州,用3個月的時間系統學習了揚州包子、揚州炒飯、揚州老鵝等淮揚菜以及更多中餐的做法。如今,他已是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的美國推廣大使。

  “川貝梨盅”“荷葉鳳脯”“補益延齡露”……春節前,馬來西亞華僑李希推出一系列藥膳新菜單。他是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中華藥膳國際實訓班的學員。去年9月份,在最新一屆培訓班上,他學習到最新的藥膳菜品,很快便轉化吸收成自己餐館的新賣點。李希常年奔走于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在他看來,中國的中醫藥文化、餐飲文化底蘊深厚,藥膳飲食的創新和發展非常迅猛,“中餐和文化同頻共振,將會催生更多發展機遇。”

  中餐“走出去”需要標準化助力

  中國美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雖然圈粉無數,但也面臨著一些成長中的煩惱。“一直以來,中餐美食在海外往往是‘走出去易,走進去難’。”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主任孟祥忍表示,特別是一些海外中餐館,缺乏中餐的技藝傳承,同時伴隨著“價格戰”,讓一些中餐廳在口味、菜式、擺盤方式和餐飲環境等方面“止步不前”。

  美食無國界,品味有共鳴。中餐“出海”,既需要努力尋求共鳴和認可,做好“舌尖上的文化融合”,更要保留好中餐的精神內核,真正“起范兒”。“如果説上一輩在海外的中餐從業者更多是以傳統為主進行改良,那麼我們這一代餐飲人要做到既保證原汁原味,又根據當地行情調整菜譜和製作方法,還要挖掘更多菜式,保留中國味道的精華和其中的文化內涵。”王博表示。

  “中餐,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目前來説,中餐‘出海’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孟祥忍看來,人才隊伍建設、技藝的傳承交流是海外中餐業的發展瓶頸。中餐對大廚的烹飪技藝要求比較高,同時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海外中餐館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招聘和留住人才愈加困難。與此同時,外國餐飲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近年來日餐、韓餐、泰餐、越餐等通過標準化、規範化和國際化發展措施,提升了美食文化的品質與品牌效應。比如,韓國就確立了韓餐世界化推進戰略,成立了韓餐世界化推進委員會,推出韓國泡菜、全州拌飯、涼粉、海鮮餅、烤肉、雜燴等食品,佔領國際市場。在世界的一些主要市場,比如美國、歐洲等地,日餐等美食與中餐形成競爭之勢,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比較強調廚師個人的修為與功夫,很多秘制菜肴的配方保密。這也是中餐長期‘叫座不叫強’的原因之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烹飪學院院長、無錫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謝強表示,因此,中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話語權也很重要。

  2023年12月,在揚州舉辦的海外惠僑工程“中餐繁榮”工作研討暨中餐海外推廣活動中,《揚州宣言》發佈,強調進一步形成中餐國際標準,提升文化傳播效能。謝強認為,有了標準,對於中餐預製菜的出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我們近期正在對傳統‘錫幫菜’的經典菜式進行數字化開發,相關的烹飪機器人也已經升級到第三代。相信在未來,更多的大廚技藝將被復刻,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新華日報 記者 葉真)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